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未录取通知书”为啥让人感动?

发稿时间:2016-08-20 08: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相比传统的中规中矩,如今各高校也在录取通知书上各做文章,或文艺或清新或古典或高科技,港中大(深圳)的“未录取通知书”当属其中最为特别的,有家长称“好感动,好有爱心的校长,没被录取是遗憾,收到来信是震撼……”,甚至有学生因为这封未录取通知书决定复读明年再报考。(8月19日南方都市报)

  历年高考人们千盼万盼的都是录取通知书,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录取通知书个性化上做文章,着力体现学校的特色、优势、内涵和实力,展现大学的开放姿态、创新精神和人文魅力,常会带给人们新鲜、喜悦、激动和期盼。名落孙山难免让人失望、遗憾,“未录取通知书”何以让人感动、震撼?究其根源或在于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反馈和尊重诉求。

  按照常识和惯例,录取程序启动至结束,在相应时间段没接到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未被录取,发“未录取通知书”压根儿没这个必要。港中大的别出心裁看似多此一举,恰恰触动了大家的神经末梢,获得志愿填报资格、参加了校方的综合评价测试,谁都希望得到回音而不是从此石沉大海,还可能有人担心会不会被疏漏,此举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

  广东和浙江两省今年共有2366名考生报名参加港中大(深圳)的综合评价测试,1293人通过入学测试,最终录取288人,绝大部分人都在“未被录取”之列,但校方还是不厌其烦、不计代价发出近2100封“未被录取通知书”,“象牙塔”不是高高在上,对众学子的渴求没有不屑一顾,背后的亲民情怀和互动善意,让人感到接地气、有亲和力。

  “未录取通知书”的意义显然不仅在于打破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而且所有人录取与未被录取的知情权都受到尊重和满足,不再只有金榜题名者获得鲜花和掌声,落榜者也能得到问候和安慰,更从细节上凸显出大学应有的兼容并包精神,正因为如此,面对“未录取通知书”,人们收到的不是失落,而是感动和敬畏,是不被忽视和冷落的获得感。(范子军)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