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如厕超时罚款”权利失衡催生“猫鼠游戏”

发稿时间:2016-05-26 09:4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公司的“奇葩规定”。她在福建福州市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了公司罚款公告中,理由是上周工作时间缺勤离岗。她询问公司行政后得知,这是公司的新政策,上洗手间超过15分钟视为擅离岗位,罚款200元。(5月25日《华西都市报》)

  不论是5分钟,还是10分钟,抑或15分钟,一些公司对员工如厕进行了精细的量化管理。一旦如厕超时,轻则需要请假,重则需要罚款。对于劳动者来说,“如厕超时罚款”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经济损伤,也意味着精神上的心理伤害,让他们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设置“如厕规矩”的初衷,在于防范员工在卫生间里拖延时间、消极怠工。不可否认,这样的情形确实客观存在。企业不在提升激励上下功夫,却给所有员工戴上“紧箍咒”。一刀切的“如厕超时罚款”,不可避免会对孕妇等特殊群体、生理期等特殊时间造成“误伤”;即使大多数员工能在15分钟如厕完毕,“如厕超时罚款”也会损伤他们的体面和尊严。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曾让我们认识了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对人的异化。这样的“摩登”怪圈,既是对员工健康权益的漠视,也是职场生存生态的一个缩影——事先没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没有充分吸纳公众意见,导致“如厕超时罚款”缺乏社会基础,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民意抵触”。

  作为“奇葩规定”的一面镜子,“如厕超时罚款”照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权利失衡。在企业强势、员工弱势的格局下,企业的自弹自唱甚至“拍脑袋决策”,是产生“奇葩规定”的根源。“不管员工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的权力任性背后,隐伏着劳动者权益孱弱的尴尬现实。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认为,惩罚方式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治理从强硬、直观的震慑模式让柔和、间接的教化模式过渡。那种陈旧、落后的“以罚代管”、“以堵代疏”,已经背离时代潮流。裹挟着“有罪推定”的“如厕超时罚款”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觉得企业不信任员工。将平等、互利的雇佣关系异化为对抗关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猫鼠游戏”,将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忽视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如果企业能以发展生产那样的迫切,去关注员工的生存生态;如果企业能以追求利润那样的热情,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如厕超时罚款”就不会上演。在劳动者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奇葩规定”如果依然在批评质疑中自说自话,终将加剧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一个难以留住员工的企业,又怎么去实现长远发展呢。(杨朝清)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