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前有阎肃、葛存壮先生仙逝,后有梅葆玖、陈忠实先生仙逝,今又惊闻杨绛先生仙逝。见证了一个世纪的中国的国学大师陨落,让人唏嘘不已。
在我的想象中,老先生应该一直守着记忆在三里河的寓所里安静的生活着。从来没有想过杨绛先生会在某一天离世。生死有命,谁都无法抗拒;而先生真的离开了,又无法平静地接受。
喜欢杨先生的文章,睿智、平和,于岁月沉淀后的云淡风轻。先生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敬重杨绛先生,因为她的文字犹如一股清流,在这个浮躁的人世间让人感受到一丝清新,给我们指明了文学的方向。
为何怀念先生,不仅是先生的高寿,不仅是她写的《洗澡》跟钱老的《围城》,还有她的爱国情怀。“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拳拳赤子之心,为当代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标杆。
看了很多评论,许多人对杨绛先生被称为“先生”很不解。“怎么是‘先生’,明明是“女士”啊”?不要再问“为什么称先生”啦。女性称为先生者,是一种比册封什么爵士或获颁什么终身奖都有更大的成就。如宋庆龄、杨绛、冰心、丁玲、许广平等均可称为先生 ……少年为淑女,中年为夫人,老来尊为先生,都是社会公认的优秀女士。
对杨先生这样一位集作家、翻译家、学者、编剧于一身的知识女性,是对她文学创作的最高嘉奖,称先生当之无愧。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界的一个优雅的传统,一种尊师重道的风气。
若生为男儿,生来便是先生。可是作为女儿身,能够被称为先生,那是要做到比男人还要优秀,才能被冠以的称号。105岁的寿命不会有几个人活得到,先生这个尊称更不会有几个女性能享有。杨绛先生虽去了,但先生的名字,却被人铭记于心。
先生是年轻人永远的楷模。现在一些年轻人智能手机天天握在手里,学习的渠道也更多更便捷了,然而知识结构却呈现着娱乐、肤浅化状态。世界之大却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这凸显的是,年轻人对国学认知能力正在慢慢淡化。我们也许永久达不到先生内心那些能量,淡定从容不是说说就可以做到的,但我们更需要沉淀!尽管达不到先生的高度,但是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去磨练自己,先生应成为年轻人心中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可能是真的因为读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当有一天她走了时不免哽咽。《我们仨》诠释了爱情、亲情,讲了人生的大智慧,更诉说了自己的孤单。“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她就静静地走了,离开生命驿站,去找生命中的钟书和女儿。愿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堂里再续“我们仨”的情缘。(王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