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影视招聘骗局泛滥损害首都文化形象

发稿时间:2016-05-02 08:4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多家类似的影视传媒公司,网上发布招聘演员、艺人助理等职位,以北京电影制片厂、影视基地或演艺明星等旗号,让应聘者先行交付数百至几万元不等的保证金、证件费及食宿费。应聘者发现被骗后,往往投诉无门,钱款难以追回(据5月1日《新京报》)。

  笔者注意到报道中的一个细节,暗访记者以应聘者身份前往一家所谓“北京电影厂演艺部”应聘时,不但发现这里包括虚构的招聘单位和一年多前暗访时一模一样,甚至整个骗局流程也没有任何变化,任然是以各种名义想方设法将应聘者钱财挤干榨尽,最后将其打发到外地当群演。一位被收超过3万元的应聘者发现被骗后,找遍了所有能找的部门,最终都不了了之。报警派出所说证据不足无法立案,找劳动部门说合同纠纷也管不了。据知情人士表示,北京类似的影视传媒公司有上百家,有70%的群演都受过那些骗子公司的当。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2006年。如今10年过去了,群演等类似影视公司招聘的陷阱依然在。

  与电信等其他骗局的“高智商”和“高科技含量”不同,这种打着电影制片厂、影视传媒公司等招牌,用招聘演职人员为幌子,以办理各种证件、保密费、保证金等方式骗取应聘者钱财的方式,只是抓住了很多应聘者欲进入演艺圈发展的心理,欺骗手段不仅没有任何科技含量,套路原始,甚至连欺骗的招牌多年都懒得一换。在遭到投诉后,这些公司还是会继续“我行我素”,投诉者多了就换个地点或名字继续干。几乎就不存在收敛收手的迹象。

  这些影视招聘骗局之所以可以持续10年之久,且手段一成不变,除了利益驱使之外,显然在于缺少相关部门的监管查处,投诉没人理,通过法律诉讼往往又让被骗者“得不偿失”,以至于让这些专门诈骗的影视招聘单位有恃无恐。尽管被骗者缺乏理性和最基本的识别能力,但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却不应当对受骗者的投诉相互推诿或不管不问。应当说,对于这类影视欺诈招聘,无论公安、文化、劳动、工商、城管等部门都有相应的监管查处职责。而且这类影视欺诈招聘窝点非但不隐秘,反而还是堂而皇之,几乎不存在监管和查处上的难度,能够存活10年之久且不见手段更新,唯一可解释的就是监管和查处“空白”。

  显然,对于这种影视欺诈招聘,要让每一位应聘者“慧眼识真”或保留完整的欺诈证据都是不现实的,故意实施欺诈的违法者也不可能让受骗者掌握到足够的欺诈证据,这从记者以应聘者身份进行暗访的整个过程中就可见一斑。而对于众多求职心切的受骗者,他们应对欺诈的能力又如何高出暗访记者一筹呢?因此,终结这些影视招聘中的欺诈行为,更需要相关部门履职上的积极主动,实际上这也是对相关部门作风的一种衡量和对首都文化形象的一项维护。

  北京是国家的首都,又是各类影视传媒公司高度集中的城市,影视招聘骗局也正是基于这片肥沃的土壤应运而生,而更多的求职者也正是出于在首都演艺圈发展的心态,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和戒备,这也为影视招聘诈骗提供的持续的可乘之机。相关部门更应当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实施强有力的监管,以为求职者利益和首都形象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这一影视招聘乱象进行整治和规范,不给影视招聘诈骗留下任何空间和机会,只有如此,影视招聘骗局才能在北京彻底绝迹。(朱永华)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