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4月8日跨境电商进口新税制的实施,海淘免税时代正式终结。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将不再按邮递物品征收行邮税,而是按货物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就在税收新政实施前夜,11部门还共同公布了《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商品清单》——近两个月来,这份清单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高悬在B2C跨境进口电商的头顶。还好,清单上1142个税号涉及了目前主要的进口商品种类。这也意味着,跨境电商经营的绝大多数商品都将不受影响,之前担忧的海量商品下架现象不会出现。
这些年,跨境电商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国内消费者的海淘热情,显然超出了相关部门的预估。从海淘新税制到海淘清单管理,随着这套组合拳的打出,跨境电商野蛮生长的年代,从此一去不复返;代之而来的,将是一轮行业内部的彻底新牌,越是正规的跨境电商企业,受到的冲击将会越小。
当海淘还只是偶尔为之的尝鲜行为,商品500元以下免税的政策,当然是人性化的举措;可是,当海淘已然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态——反正只是敲几下键盘,除了到货时间稍长,与国内网购几乎毫无区别——相关部门不得不考虑税收流失的问题,以及市场竞争的税负公平问题。近两年,一些原本在中国沿海地区设立贸易公司的企业开始撤离,这些信号无疑引发了监管层的些许不安。
海淘免税时代的结束,对消费者而言,势必意味着价格的上涨。只不过,相比通过其他渠道购买进口商品,海淘的价格优势依然存在;像天猫国际等较大的跨境电商平台,10%左右的税负也不一定全转嫁给消费者,而是会在竞争的压力下内部消化相当大的部分。此外,消费者慢慢将会看到,海淘到货时间会比以前更快,因为相比行邮口岸的有限,按进口商品收税后,将可通过更多靠近消费者的口岸进入国内,从而相应节省国内部分的物流成本。
当然,在增加税收以及维护市场税负公平之外,留住国内消费,增强国内产品竞争力,肯定是海淘新政重点考虑的内容。不过,仅就这一点而言,新政组合拳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海淘之所以如此红火,后边的大背景是看得见的消费升级,很多消费者不再以价格作为唯一消费标准,相反,人们更注重品质更注重体验,尤其是类似母婴商品,愿意花更多钱买个放心,是普遍的消费心态。
日益升级的国内消费需求,和相对落后的国内供给之间的矛盾,给海淘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要留住国内消费,同样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单靠限制跨境电商,是很难“保护”出我们的竞争力的——这是一剂缓冲剂,但要小心变成麻醉剂。
某种意义上,海淘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贸易革命,它让国内的消费者可以直接挑选全世界的商品,它也让国内的企业不得不直接面对全球企业的竞争。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互联网+”的福利;对生产企业而言,这是倒逼的机制,唯有生产更高品质的商品,唯有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