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个月,上海餐馆、咖啡厅的热门话题又从楼市转移到了股市,一个月之前,上海楼市火爆,买房像流行感冒一样在上海坊间流传。但325最严楼市调控令出台之后,上海楼市迅速降温,而随着上证指数再度站上3000点,坊间热门话题也切换到了股市。上海一名证券公司的销售经理一个月前曾搬着桌子、举着牌子到房屋交易中心招揽客人,如今他感慨:“才一个月,真是恍如隔世啊。”(4月8日《北京青年报》)
一个月前,无论自己怎么装孙子,都请不来投资者进场。如今,自己啥都不干,投资者就自动把证券营业部的门挤破,抢着开户。这样突然来临的幸福,“砸”到谁,谁都会恍如隔世。而证券经理恍如隔世的背后,是资本的“乾坤大挪移”。被称为最严楼市调控令的“沪九条”出炉之后,资金立即由楼市涌向股市。随之而来,上证指数再次打开上升通道,走出一个“小阳春”。
面对资本在楼市与股市间的“疯狂”切换,我们当然可以指摘投资者不淡定、太感性。“你为什么不看眼光得长一点,放长线钓大鱼。”但问题是,限购的语境中,投资者除了出走,还有别的选择么?“沪九条”将二套房的首付提到50%。非上海户籍购房需连续缴纳满社保5年及以上。如此多限制条件,将刚需牢牢按死。继续留在楼市,能赚到钱么?
当然,我们也可义正词严地说,“住房不该成为投资工具,你为啥要参与炒楼?”但问题是,在投资渠道逼仄的语境中,公众能使用的投资工具少之又少。CPI远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存钱就是赔钱。而普通老百姓,既没有财力,也没资本玩风投。文物收藏又太高端,不适合“下里巴人”。可供公众选择的投资渠道只有股票、楼市和它们衍生出基金、理财产品。大众投资者只能在他们之间反复切换。
而政策的不确定性,又加剧了大众投资者的切换速度。比如,央行刚刚降低首付比例,吹响去库存“攻坚战”的号角。文件还没捂热,一些城市就开始去杠杆。同样的反转,在股市中也屡见不鲜。在如此语境下,投资者能淡定得了么?股市和楼市也必然陷入政策性“猪周期”,不能自拔。
可见,证券经理的困惑也是公众的投资之困。而要避开这种困惑,首先主管部门要增加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向投资者传递明确的信号。而不是在加杠杆、去杠杆之间压跷跷板,让投资者不知所措。其次要拓展投资渠道。目前而言,公众投资的渠道不是大多,而是过少。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减少限制,让民资可进入更多领域,进而放宽公众的投资渠道,而不必在楼市和股市之间,二元切换。如此,餐厅、酒吧的投资切磋,也必定会多元化。(薛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