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各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中国官方至少已五次公开强调落实带薪休假,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细则,带薪休假的落实力度正不断加大。根据官方释放的政策信号,未来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夏季灵活安排工作时间,使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时间相结合,实现小短假。(8月4日《中国新闻网》)
在国际经济疲软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压力进一步增大,而旅游消费一枝独秀魅力,引发了国务院的极大兴趣,落实“带薪休假”和放风“周五下午+周末”,也被媒体进一步放大。不少单位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不少民众已经开始“水土不服”,一时争议风生水起。这是怎么回事呢?
“带薪休假”是一项法规,“周一至周五上班”是一项法律,在法规成本远远轻于法律成本下,“带薪休假”虽然高调出炉,并不受诸多地方待见,甚至把“带薪休假”打入“冷宫”,机关事业单位不敢带头,企业部门不愿操作,直接让“带休休假”全国性“流产”。现在官方释放“周五下午+周末”信号,指望这一“假期创新”拉动旅游消费只能是看起来很美。说实话,周五下午半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走不了多少路,花不了几个钱,购不了多少物,只能法外增假半天,有什么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意义呢?
在全国人民心里,都是周一至周五上班,许多办事时间都安排在周五下午。如果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都私自放假回家了,办事者就“进步了门,找不到人”,不怒火填胸投诉才怪?必然引来吏治问责和法律惩处大棒。媒体、各地不能听风就是雨,特别是法定上班日和法定假日这个地方做不了主的大事,不仅要谨慎行事,更要见到高层政令、发文为准。凭着感觉贸然把周五下午时间放假,本身就是误导、犯法和“犯上”行为,最终要“吃不了兜子走”的。
“周五下午+周末”是锅“夹生饭”。拉动旅游消费作用忽略不计;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带薪休假”,折腾“周五下午+周末”不如落实“带薪休假”。因为“带薪休假”时间优裕,能够完成人们的旅游、消费、购物、刺激经济增长。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消费1.65万亿元,增长14.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4.1个百分点。当制度层面撬不动“带薪休假”杠杆时,就需要法律强制撬动。
希望高层早日完成立法,强制推行“带薪休假”,并立法纳入工作考核。“带薪休假”才能“遍地花开”,拉动旅游消费才能“一泻千里”。老是折腾挖法定上班日周五下午的墙脚,不是“低级趣味”和“小儿科”吗?(童克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