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预防溺水童谣”只是一个好的开始

发稿时间:2015-07-27 11:0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暑期容易发生孩子溺水事故,特别是事故出现时,一些不习水性的孩子盲目施救,造成群死,使本来快乐的童年蒙上阴影,也给很多家庭带来不幸。 为此,教育部编写了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希望能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能在喜欢玩耍的孩子们心间和脑海流淌。(7月26日《现代快报》)

  近年来,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溺亡事故层出不穷,一次又一次地震惊和刺痛我们。消暑纳凉、亲近自然作为一种利益诉求,一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得不到有效满足,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孩子们很有可能会“铤而走险”。溺水事故频发不仅给许多家庭带来难以修复的伤痛,也给社会良性运行带来了风险隐患。

  不论是家庭监管乏力,让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保护;还是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处于一种空洞、悬置的“稻草人”状态;抑或社会预防机制不健全,没有给未成年人建立一道扎实、周密的防护网;溺水悲剧的背后,不仅有孩子们轻率与糊涂的因素,也和家庭、学校、社会在风险防范上的短板密不可分。

  “预防溺水童谣”的初衷,在于提升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未成年人划出了6条安全红线。与简单、生硬、说教式的“禁止玩水”相比,“预防溺水童谣”朗朗上口、便于被孩子们理解。只要孩子们将“预防溺水童谣”落到实处,溺亡悲剧发生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预防溺水童谣”不仅是一种表达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价值排序的更新和人文关怀的重振。如果说童谣有助于提升表达效率的话,“预防溺水童谣”还在重申成年人陪伴、具备救援设施、不接近陌生水域的基础上,强调了“水性差的不救人”——见义勇为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能力进行差异性区分,倡导孩子们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去救人,在本质上是对爱与善的力量进行呵护。

  可是,对“预防溺水童谣”的知晓,并不等同于规则的执行。不论是投机、侥幸心理,还是跟风、从众心态,抑或“破窗效应”下的失范感染,缺乏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难免会让未成年人在价值追求上走偏甚至迷失。当孩子们将“预防溺水童谣”抛在脑后,难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预防溺水童谣”作为一种柔软的安全教育和价值引导,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控制力,难以对未成年人形成长期的、普遍的、强烈的震慑力和约束力。就此而言,“预防溺水童谣”只是一个好的开始,减少溺亡悲剧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实施操作系统,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堵住未成年人溺水的漏洞。(杨朝清)

责任编辑:褚津笙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