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校园贷”是怎么走进学生生活的?

发稿时间:2016-05-12 10:57:00 来源: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中国青年网

  大学对于学生管理和负责上也要做好引导,尤其是学生会应该担起“校园贷”走进校园的跟进和报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保障。更重要的,学生自身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知识,防止贷款后过度消费,以及死要面子的畸形消费理念。

  3月8日下午,已被限制人身自由达30余小时的男大学生“小谭”走出了那间房间。

  “小谭”遭非法拘禁,缘起于半年前他办理的分期贷款业务。在大学生信用卡业务被叫停之后,““校园贷””乘机在高校开拓市场,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贷款业务。一些贷款公司风险把控不严、贷款审核形同虚设。而部分大学生在办理贷款、分期付款后,因无法到期偿付,又引起纠纷。(5月11日中国江西网)

  还不起贷款被非法拘禁,这位同学的遭遇又是一起“校园贷”“坑人”事件。跟以往的血案相比,被限制人身自由算是幸运了,还不至于沦为又一场悲剧。不过,终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何“校园贷”能够不断的“坑”学生,为何在高校能够开拓市场?大学生为何会接二连三去“跳”?此中必有蹊跷和现实引诱。

  首先还是应该从“校园贷”本身来做解读。“校园贷”相对于银行正规贷款程序,少了一些门槛,缺少经济收入证明和抵押等程序,因而办起来相对轻松。而作为推销方的贷款公司把控不严,审核不严的现象,也是为了多争取更多的学生客户,进而扩大市场规模和铺点数量。低门槛、低审核,加上广告引诱和业务吹泡,必然会成为一种容易走穴的贷款。如果周瑜打黄盖,跳坑的学生多了,市场活力自然就搅动起来。

  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双面的,“校园贷”也是如此。“校园贷”本身也是一种理财方式,是一种透支性信用消费,不可避免的会带上贷款该有的利息和其他业务费用。而需要警惕的就是“校园贷”条款里隐藏的“温柔陷阱”,更要有风险意识,尤其是对于贷款公司的资质和背景需要做详细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本身的偿还能力和理财能力必然要跟上。这些常识性的贷款知识如果缺少,这位同学的遭遇必然还会发生。

  作为信用卡业务叫停的新生产物,“校园贷”瞄准和定位非常明确,广阔的校园和众多的学生市场。不可否则,学生市场是一块潜力巨大的蛋糕,一旦掌握住一小块,就足够有很好的发展。但是前景归前景,还需要去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市场准入条件。为啥贷款公司能够走进校园?贷款程序法律制度难道默认允许,监管层面放手不管?大学生管理对“校园贷”难道没有一点防备?贷款公司那么容易走进校园,并且能够公然宣传和推广,必然有着监管软肋和校园管理漏洞,这点不可忽视。

  大学生还不全是社会人,只是半个。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上大学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并不需要负支出。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愿意去搞“校园贷”,而且是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是值得去思考的。一方面是由于分期贷款的时间跨度偿还缓解了短暂性的经济紧张,从而让学生消费更加便利,比如购买iphone6s,为了满足得到它必然会屈从性选择贷款来实现。一方面源于理财的无节制,比如有些学生不明贷款真相,只看到好处却忽视了弊端,导致透支性消费成为习惯。当然还有一个比较隐形的原因,那就是学生贷款业务员的传帮带,使得相互之间没有一点点防备,入了坑。

  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校园贷”引发的风波和争议是具有多面层次,“馅饼”成“陷阱”需要做多种反应。就监管层面来说,银监会既然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当然也可以监管和叫停“校园贷”这样的备胎,否则叫停信用卡业务的实际意义并没有多大。大学对于学生管理和负责上也要做好引导,尤其是学生会应该担起“校园贷”走进校园的跟进和报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保障。更重要的,学生自身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知识,防止贷款后过度消费,以及死要面子的畸形消费理念。

  如此,“校园贷”的“坑”,大学生就不会“跳”得那么干脆而盲从。(陈思)

责任编辑:李晓伟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