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互联网时代还要不要去留学?

发稿时间:2016-04-02 15: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随着一本名为《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下简称“《绚丽突围》”)的书正式上市,一场关于互联网时代还要不要出国留学的话题讨论正在慢慢浮出水面。非常有趣的是,这本书的新书序言仿佛就对这个问题就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

  引发争论之声的是新东方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徐小平一改为作者摇旗呐喊的惯例,直言不讳地指出:互联网时代,出国留学早已不是人生成功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国留学,会错失时不我待的“中国机会”。

  作为《绚丽突围》作者范海涛的“忘年之交”,徐小平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这篇“史上最真诚的新书序”把一段有意思的人生经历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陷入深思。

  范海涛此前是一家主流媒体的财经记者,在30岁那年著有一部100万+的畅销书,在事业刚刚上了一个大台阶的时候,她却选择全身而退,于2011年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深造,毕业后留美任驻华盛顿记者一年。

  在序言中,徐小平提出了“留学无意识”的观点。他写到:“海涛的人生之路是一个矛盾体。它蕴含着当代青年许多人生的自觉和无意识。自觉,是一种有价值的主动追求;而无意识,则是当一种追求没有价值甚至有反作用之后,依然在惯性思维的轨道上奋力坚持的做法。这种矛盾,可以说是每个奋斗者都会陷入的困境,有时候更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的坚持。 

  在徐小平看来,“出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人的核心追求。而到了21世纪第2个10年,“回国”、“来中国”,已经成了最酷的时代潮流,成为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的厄尔尼诺现象,改变着世界的创业创新与社会发展生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抛弃自己唾手可得的人生机会而执意追求往日的留学梦想,就成为了人生奋斗的无意识。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运转,互联网重塑了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风口浪尖、群雄逐鹿、可能无限,错过一天便“不知今昔是何年”;在中国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大家都在火拼“占位”,怎么能主动离场抽身而退呢?“读书游历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事业梦想服务。”

  另一方面,出国留学早已不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对于30岁左右有了一定事业积累的人来说,“充电”的时间窗口也并非越来越窄。徐小平认为,“历史的车轮旋转到了21世纪第2个10年,出国留学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一个随时可得的储备。留学,还是事业?答案是事业!因为,留学的大门,对今日中国青年甚至中年壮年N年,可以说永远在那里敞开,你看看刘强东、王石他们的留学日程就知道我的意思;而事业窗口,对任何个人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道错过就永远难以逾越的金线,一个醒来就再难成真的美梦。

  徐的观点很明确,他认为不应该因为留学而错失原本可能属于自己的历史性机会,人们完全可以在事业作好的目标达成后,再轻装上阵地去留学。“我们需要可控的人生。”

  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近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面对面的口授、交流,是非常必须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国留学会是提升自己的重要路径。”

  “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之一是,知识已经越来越不重要。真正的有价值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与人打交道的方式。这与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通过留学,才能将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出国对一个人的帮助与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曾在美国留学的曹国伟,对中美教育的差异感受颇多。“美国教育会推崇一种非常严谨的方式方法,需要一种比较理性、数据化的思维方式。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则不太一样。这是两个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我在美国第一个学位是新闻硕士,在那里,即使是新闻写作,也需要带有一种量化的、研究式的方式。这与在中国无论是论文还是回答问题都偏叙述化、用语言来看分析事情有很大不同。”举例来说,在中国,拿出一篇文章一看,凭直观感受就很可以判断是正面还是负面。而在美国,则会统计出一篇文章有多少是褒义词,有多少是贬义词。“并不是说这种方式是对的,而是他们更注重量化的方式。”“出国留学最重要的不是拿学位拿学历,而是开阔你的眼界,改变你的世界观,你看问题的格局会不一样。这会使得你抓住机会的能力有所提升,你的发展方向也会更加的多元化。”曹国伟说。

  在互联网时代还要不要出国的纠结当中,范海涛已经把自己所有的挣扎写在了书里。而她的内心确实,也经历了一场拉锯战。她自己说,她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不少。

  在《就要一场绚丽突围》一书中,随处可见“美式”教育的鲜明个性。那种课堂氛围的随意、通过海量阅读、讨论和实践形成的能力,以及并不排名倡导互助的方式,每一个故事都勾勒出一个多元的异域文化。但是她也坦陈,自己在出国留学之后,对未来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回国之后,她感觉只被外星人拉走了三天,而自己是不是已经在本土的高速发展中落后了?

  在《就要一场绚丽突围》的最后,她似乎也明白了,她在一场战争当中得到了一次深刻的蜕变——“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你到达最好的自己。”此前,她自己做很多事,包括阅读、旅行甚至职业选择,多多少少都会带些功利的色彩。但现在,她更喜欢做有分享价值的事情。按照 David Brooks在“The Road to Character”里说的那样,如果人生有两重价值,一重是简历价值,一重是墓碑价值。“之前的我可能更看重前者,现在的我更看重后者。也就是你给世界留下了什么,你和所爱的人分享了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徐小平老师所倡导的在抓住“中国机会”,还是开复和曹国伟所说的培养“全球化视野“这两种选择,都代表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特别是30岁左右的少壮派,努力不怠、寻求突破的人生观。可以说,在任何的人生节点上,“追随自己的心”总会是最好的选项,这会让你全力以赴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都会让你抛开世俗评价,所向披靡。海涛说,“这也是我写下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或许可以说,《就要一场绚丽突围》是一本值得每一个迷茫的年轻人阅读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在留学去或留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的年轻人。人生如何突围?你将收获什么样的视野?互联网时代要不要出国,在这本书中,海涛的故事,一定会令你有所启发。释卷之后,你的答案也就会悄然浮现。(张煦)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