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全国74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公布了,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全位于东北华北。有网友调侃说“看到沈阳垫底,我们市长舒了口气”,原因是某市空气质量前几个月排位垫底,于是市长发了狠话,发誓下月起必须摆脱差评。(12月14日? 《人民日报》)
消除雾霾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雾霾不是被“吓”大的,不会被简单的行政指令吓跑。除霾不能靠发狠话,要出狠招,不仅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更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
雾霾有其复杂性。前几天,网络上就出现了关于污染源的N个版本。有的说主因是机动车尾气,有的说罪魁是工厂排污,还有的认为是取暖燃煤所致,当然也有人将雾霾归咎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这些纷繁的看法更凸显了雾霾的复杂性,但无论何种原因,都绕不开工业发展这一主因。每一次“霾”伏都叩问着,生态和发展究竟能否鱼与熊掌兼得?
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保护也是当务之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
各地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和义务不容推辞。在除霾攻坚战中,要少一些表面工作,多在治本上下功夫。要认识到雾霾的规律,对其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有理性的认识。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勇于挥起宏观调控的大刀,及时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砍掉,同时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要找主因,抓主要矛盾,避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当然,企业、工厂以及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做保护生态、珍惜能源的践行者。企业、工厂作为市场主体,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先进工艺和高精尖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公众也要不断增强环保意识,自觉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在治霾的战役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斩断“霾”根,才能让蓝天常驻。靠“嘴皮子”不能除霾,终究还是要在行动上见真章。因此,要时刻警惕将“除雾霾”演变成一种扭曲的政绩观。(郭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