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高校教师发言应有底线意识

发稿时间:2015-12-03 18:13:00 来源: 人民网 中国青年网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高校教师“呲必中国”的现象仍然存在。或是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有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对党的大政方针冷嘲热讽;或是牢骚满腹,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社会,看到的全部都是负面问题;或是习惯于上纲上线,把现实问题动辄归结为体制原因、理论失败……这些言行挑战政治底线和法律红线,理应得到关注和重视。

  有人或许会反驳说,“课堂怎么讲老师说了算,你能干涉我的学术自由吗?”诚然,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前提,也是每一位立志于学的人应有的权利,但是正如一位读者所言,“自由的翅膀不能飞过法律的高度”。自由并不等于任性,更不等同于为所欲为,学术自由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攻击国家的大政方针。自由的基石正在于对事实的尊重,如果说中国只有问题的阴暗一面,而没有成绩的光明一面,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这是客观理性的态度吗?

  还有人会反驳说,老师发言不出教室,又何必大惊小怪?但问题在于,即便这些言行只是出现在三尺讲台上,也会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更何况,有些言行的传播往往还会对社会舆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学者不仅是大学课堂的老师,肩负着传到授业解惑、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而且是知识的生产者和文明的传承者,以其渊博的学问引领社会思潮。就此而言,高校教师如何发言,不应像在私人空间那么随意,而应该具有基本的“底线意识”。

  不可否认,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和矛盾何止车载斗量。然而,正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作为冷嘲热讽、全盘否定的材料。这就像很多人提到的半瓶水理论:瓶子里面只装满了半瓶水,如果只盯着空的半部分,就会觉得满瓶皆空;如果只盯着满的半部分,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这就像看待中国的一个隐喻,我们当然不能只看到成绩而忽视问题,但也绝不能只盯着问题而无限放大,最后陷入“呲必中国”的陷阱之中。

  有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睛,有全社会翘首以盼的期待,高校教师在讲课或者公共发言时,理应有基本的“底线意识”,给人们带去希望和正能量,而不是绝望与负情绪。尤其是党员教师,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重大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认识,带领更多高校教师遵守政治底线和法律红线,用自己的言行去为社会注入信心,为国家发展贡献建设性的力量。(李德林)

责任编辑:杨丽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