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整治干部档案造假问题,中组部从2014年10月开始,在全国分三批部署开展了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目前,第一批即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基本完成,市、县两级和中央单位正在抓紧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新华网,1月12日)
“干部档案造假”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甚至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尽管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查档案造假案件,但依旧难以彻底解决“造假骗官”的问题。笔者认为,此次专项审核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实效,其中的关键在于将从严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严字当头抓好专项审核工作。
严密筹划部署,统一“步子”。 只有加强系统谋划,周密部署,“领头雁”统一指挥,各方保持步调一致,形成工作合力,才能确保专项审核工作落实到位。为扎实有序推进专项审核工作,中组部专门召开全国性工作会议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审核工作总体时间、审核范围和审核内容,并及时研究处理办法,明确了档案造假行为的具体情形和组织处理规定,还会同有关政策主管部门和单位,就涉及干部“三龄二历一身份”等41个政策专门印发工作问答,为专项整治行动定下了调子、立下了规矩。同时,先后派出25个督查组对各地各单位进行调研督查。各地各单位也严格按照中组部部署,普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专项审核工作。通过中组部严密谋划部署,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同向发力,确保了此次整治行动顺利开展。
严格调查核实,瞄准“靶子”。只有找准问题、把准“病症”,才能精准发力,实施“精确打击”。为摸清找准干部档案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各单位严格按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核,采取“三步走”策略。首先,对干部档案逐卷逐页进行初审、复审,发现问题认真审核登记,对存疑案卷实行交叉审核、层层把关。其次,对干部重要信息真实性存疑的,采取实地调查、物证鉴定、专门认证等多种方式全面调查核实,问题查不清不放过。最后,对干部档案问题进行集体研究、综合研判、统一认定。经过全方位的严格“体检”,最终才确定档案问题所在,让“整容干部”无所循形。
严肃进行处理,打好“板子”。 严肃认真处理,才能使广大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起到应有的震慑效果。此次专项审核工作对涉及档案造假行为进行了严肃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搞“下不为例”,不搞“宽大处理”,以“零容忍”态度处理造假者,让档案“整容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据统计,在省管干部档案专项审核中,共补充档案材料14.5万余份,更正2.5万余人的档案信息,420人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同时,各地还对37起造假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起到了有力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从严加强预防,扎紧“笼子”。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灵魂。解决档案造假问题,除了要靠专项审核集中“清淤”,更重要的是建章立制,扎紧扎牢制度“笼子”,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档案造假问题。此次开展专项审核工作,在一手抓好清除“污垢”的同时,另一手抓好机制的完善,通过建立健全干部档案任前审核制度、完善档案日常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等举措,着力构建“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长效机制。
当然,专项整治行动目前只是取得阶段性成效。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来,要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标准不降,严字当头,实处着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不达目的绝不收兵,彻底打赢这场攻坚战。(陈鑫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