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年轻人该如何面对“纠结”的孝文化 

章正

发稿时间:2014-10-27 09:5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六安市民束先生告诉记者,解放中路地下人防工程的路面部分设置了公益广告,其内容是“二十四孝”,但其中一条“埋儿奉母”让人心惊胆战。其中,公益广告栏设置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均配有插图,除了“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大家较为熟悉的典故外,也包括“埋儿奉母”等生僻典故。(中安在线10月25日)

  上半部分是一个背部佝偻、白发苍苍的老人,下面的“子”字代表着儿子,意寓着孩子搀扶着老人--这就是古代象形文字中的“孝”字。众所周知,传统的孝文化中,本意就是子女要孝顺父母。

  可是,当下传统的孝文化着实让不少年轻人“犯了难”。有人就认为“卧冰求鲤”的故事明显违背常识,不仅不会破冰,恐怕也会伤了性命。更让让年轻人感到“纠结”的是,在个性需要被尊重的时代,自己的主见一旦与长辈相左,就会被认为“不听话”,甚至“不孝顺”,这让不少年轻人感到无奈,以至于对孝文化产生了怀疑。

  现如今,年轻人为何对孝文化如此“纠结”?

  目前,中国正在追赶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潮流,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早就瓦解。家庭也从原先的大家庭变为三口之家,家庭中的人际关系趋于简单化,家庭对于养老的责任也逐步弱化,传统的孝文化日渐式微。可是,由于文化的惯性,传统的孝文化在父母辈中仍然拥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因而,围绕着孝文化的冲突,成为了年轻人“纠结”的原因。

  当然,这不表明年轻人的立场完全正确。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容易犯价值通约主义的毛病,也是“纠结”的症结所在。市场经济成为了社会的常态,货币的通约性就被放大。不少年轻人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经常给父母钱就是一种孝顺。甚至更离谱地认为,给父母钱的多寡就是孝心的多少,却忽略了父母与子女交流需求。对于孝文化的认同,矛盾也就呼之欲出了。

  孝文化为何有市场,源于人们怀念传统孝文化温情脉脉地慰藉功能外,还有亲情的和谐关系所带来的安全感,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张力,也是孝文化的吸引力所在。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把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但可以让人们看到对孝文化的肯定。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经济功能、教化功能,依然没有消失。作为年轻人来说,还要明确个体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当下,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年轻人不妨重新审视孝道:守护好个体的自由,这是现代社会所赋予的权利;也要承担个人的尽孝的责任,这也是每个女子应尽的义务。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实现个人与家庭、权力与义务的平衡,才能实现个人的更好的发展,也不至于让孝文化荒废。

  有人曾说,制度是文化演变的工具,制度的刚性也可以为规范文化传承创在条件。传承现代意义上的孝文化,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让社会资源再分配,让老年人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以此为平台,减少年轻人的养老经济压力的之外,可以尝试探索丰富孝文化的延续。比如,如何通过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服务发挥作用,减少年轻人的现实的“纠结”。

  社会的变化,孝文化必然要转型。无论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让父母的晚年幸福,增进父母的福祉,属于孝文化本意,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作为年轻人,不妨与时俱进,多一些反思,多一些换位思考,让父母和自己更幸福,或许比“纠结”本身更具有建设性。(章正)


责任编辑:褚津笙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