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做个善良的“媒体人”

陈馨怡

发稿时间:2014-10-21 20:1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8月以来,国内多地接连曝出女大学生失踪甚至遇害案件,引起舆论热议。今天,最高法做出表示,近期将针对此类案件向相关高校提出司法建议,增强女大学生的防范意识。

  在社会治安案件中,女大学生处于相对弱势是不争的事实。最高法今日这一举动足见其善意初衷。不过,较之显性的司法保障本身,女大学生们身陷的危机环境,其实远远不只法律能够约束的这个范围。在最高法尝试加固保护女生们的法律屏障之外,今天的互联网上还寄生着一颗隐性的伤人毒瘤。当“看客们”开始议论女生的安全教育,其所擅长的“风言风语”也正在撕扯着一些人本、道义的基本底线。

  “长成这个样子肯定危险了”“不用担心,这样的长相应该是被骗去搞传销了”“这妹子‘长得这么安全’不会有事的”……在一条条令人揪心的案件报道下方,跟随的言语、议论往往如此,吵嚷热闹非凡。

  如果失联的女孩是这些“看客”的亲人,哪怕只是认识,看到这些评论会是怎样的心情?

  评论新闻是互联网时代每一位读者的权利,其本身并无可厚非,然而事情的演变总是慢慢变化着味道,新闻读者中慢慢分化出一支“观众”队伍——反正失踪的人和我没关系,每天都有人失踪听起来还挺刺激挺悬疑的。

  “看客心理”让一条条悲情新闻瞬间变为“年度捉迷藏大戏”,一张张失联者照片也成了“选美比赛参赛展示”;而媒体的报道,也从单条的新闻变成了阶段性的综合性报道。可细思之下已是疑点重重:受害者的隐私权及其家属的心理保护是否已被忽略?集中式的报道是否在有意无意地迎合“看客心理”?

  在今天,“媒体人”已不再仅是那些职业媒体工作者。每一个独立的人接入互联网的那一刻,就踏入了大众传媒的圈子,成了一个“媒体人”。广义上讲,只要在传播系统内公开发表了意见,就是在贡献着那累积“云端”的大数据。而当我们把文字剥离出数据的外壳,留下的一字一句,又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读着它的人,演变出千百种意义。

  在“女大学生失联”这场系列悲剧性事件的报道中,也许最该感到悲哀的,是那些没有活在鲜活的生命中的“看客”。这些人的前辈,是在鲁迅先生笔下就已被揭露出的麻木和冷漠,他们在数据时代固执而顽强的侵入了互联网构建的传播环境。

  一个人的“旁观”,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就可以招致一群人的“围观”。一群人的围观,往往酝酿着变了味的舆论环境。互联网时代人们从不会缺少随时应声而起“知己”。当人们习惯了抱着嘻嘻哈哈看戏的心态写下“看脸”的评论,窃喜于可以用匿名来隐藏自己的内心阴暗面的时候,也许浑然不知自己对于其他生命的不幸,竟是如此冷漠麻木。

  作为互联网时代数目庞大的“媒体人”的一员,我们实在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传播素质”和媒介素养。不去用言语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不让冷漠辜负了生命,不要有了权利就忘了义务……

  无论如何都该努力的,是从自己开始,做一个善良的“媒体人”,不辜负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用言语改变世界”的权利。(陈馨怡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贾元熙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