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研究生培养乱象何止“淘汰机制落空”

武洁

发稿时间:2013-08-26 08:1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开学在即,一批研究生新生也将跟随导师开始他们的读研生活,不过他们将面临着比师兄师姐更严格的评价与考核。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同时也要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中国青年报》8月25日)

  “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多年前流行于研究生群体的戏谑之语,如今仍然是当下研究生教育的真实写照。尽管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考博需求日渐增长,难度也有所增大,但研究生一旦考上,便几无毕业之忧,却始终是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有其过人之处,考上的研究生纷纷顺利获得学位,又是否可以归功于导师们兢兢业业的培养?此前所谓国内研究生教育注水,以及对于导师误人子弟的质疑,是否可以不攻自破了呢?

  不可否认,为了帮助门下的“弟子”顺利获得学位,导师们的确不遗余力,甚至使出了浑身解数。现实中,想方设法帮助水平较弱的研究生完成论文不说,更有甚者,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基本是导师授意和安排下的相熟同行,由于都是同专业的学者,甚至还常常有着“师兄”、“师弟”之类的学术血源,导师之间形成默契,互相给对方的“弟子”开绿灯,更是成了普遍存在的潜规则。乍一看来,为了“弟子”们的学位和前途,导师们的确是关爱有加,尽职守责。

  然而,导师固然应当对门下“弟子”负责,但真正意义上负责的导师,其实更应体现在培养过程的兢兢业业,而在论文答辩这一考察门下“弟子”学术专业水平的关键环节,恰恰应当秉持“严师”之风才是。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导师的作用恰恰在弱化,尤其是当下导师日益“老板化”,忙于拉项目、跑关系,甚至学术产业化、生意化的导师们,甚至根本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平常连“老板”的面都见不上,研究生培养成了“博士带硕士,师兄带师妹”,培养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假如到了论文答辩环节,导师再不施以援手的话,研究生的淘汰率恐怕会相当惊人。

  可见,研究生的低淘汰率,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对研究生培养低质化的掩饰。当导师的作用并不体现于日常培养,而只是出现于论文答辩环节时,又何尝不是一种角色的倒错呢?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研究生就毫无压力,导师帮研究生过答辩,也绝非无缘无故的爱。事实上,除了研究生淘汰率本身对于导师学术声誉的影响之外,帮助研究生通过答辩,也更多成了“老板化”的导师们对于研究生们“打工”的回报。尽管谈不上学术专业上的培养,但成了“老板”的导师们,跑来的项目,拉来的生意,总是要有人干活的,研究生则成为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力,虽然这些工作难言学术上的长进,但却为导师“老板”创造了不菲的利益,而作为回报,导师自然不能在论文答辩环节难为这些被耽误的“弟子”。

  基于上述视点,研究生“淘汰机制落空”其实是对“误人子弟”的掩饰,而研究生培养乱象的背后,其实绝不仅仅是个“淘汰机制落空”的问题。导师职责的异化,研究生角色的错位,甚至整个学术生态的逐利化与交易化,或许才更需反思。 (武洁)

责任编辑:张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