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知青”经历可贵但无法模仿

李而亮

发稿时间:2012-11-26 07: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新的一届中央委员会顺利产生,紧接着不少省市的主要领导岗位不断由新人担纲,热烈的议论在民众中持续不断。特别是新一代领导与大多数人在同一个时代成长,有着相近的生活经历与学习背景,大家谈论起来就倍感亲切,如数家珍,来自各种渠道的“统计”“归类”也呈现着不同特色。近日,《人民日报》对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成员中的知青背景进行了统计,披露在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最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曾经当过知青,占比57.1%。

  在分析这个现象时,媒体都给与了积极而正面的评价,认为新一代领导中不少人的知青经历,使他们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与最底层的农民群众生活工作在一起,对他们了解国情民情,体验民众艰辛,培养平民情怀是一种难得的特殊经历,为他们在以后工作中心系群众、执政为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乎,“知青”这一流逝了几十年的特定称谓,在当下又一次热腾了起来。众多媒体云集领导们曾经插队的乡村,挖地三尺地寻找昔日的踪迹和故事;前一段在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近日在其他卫视开始了第二轮播出。还有一些电视台正计划重播《今日有暴风雪》、《血色浪漫》等一批知青题材的电视剧;一些餐馆纷纷改名,或曰“知青饭店”,或曰“上山下乡”,里面挂满了当年的照片与挎包、农具等老物件;成都的个别单位干脆做起了知青档案的买卖生意,他们将多年保存的知青名册、知青介绍信、知青返蓉汇报发言稿、知青领取补助的单据等等档案在网上公开出售,价格最高的达12500元……

  这种特定情境下的“知青热”让许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重新唤起了久违的记忆,让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产生了新的好奇。特别是现在的青年人,通过影视作品和媒体的报道,很容易将知青经历视为“激情燃烧的岁月”,恨自己没有赶上这样的火红年代,不能在广阔天地中挥洒热血施展作为。

  必须肯定,曾经上山下乡的这一代人,无论以后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这段经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任何经历都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必须让当代年轻人认识到,上山下乡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与当今党中央号召广大青年到基层、到西部、到艰苦地方锻炼成长不是一回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按理说,只要是有知识的青年,现在也可以称“知青”。之所以赋予了“知青”特殊含义,就是有其特定年代的特殊色彩,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历史印记。严格意义上说,“知青”是指“文革”后期1969年到1976年,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初高中毕业到农村或生产建设兵团落户的中学生。据统计,这批青年全国有1700多万人。对全国来讲,是“文革”后期又一场政治运动;对广大青年来讲,除了少部分符合留城条件或有其他门路的,是没有余地的选择。

  从1969年下乡大动员到1979年的知青大返城,整整十年时间,一代青年在农村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经历了一言难尽的蹉跎人生。对这场运动如何评价,党的许多历史文件中都有涉及,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段历史应该是空前绝后,以前没有(指形成运动式的),以后也不会重演。也就是说,“知青”这一特定称谓只能牢牢锁住了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的这一代人。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而不同的印记,所谓“时势造英雄”,离不开的就是特定时代。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1年,当年许多年仅20出头的毛头小伙就能在红军中当上军长、师长,那是时代造就的;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化基础薄弱的青年,能扛起共和国建设的大梁,那也是时代造就的。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棒交到正值五六十岁年富力强的一代人手中,而这一代人恰恰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这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与哪些人是否当过知青没有内在的联系。一定要说有联系的话,那就是有这么一批知青,他们将下乡作为了经历苦难、磨练意志的机会,在全身心融入农村生活的同时,持之以恒地追求政治上的进步和文化上的提高。当历史机遇的大门向这一代人再次敞开的时候,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赢得了新的成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时代都是一去不复返,任何人的成功都不能简单复制。“知青”这个称号永远留给了历史。当代青年唯有努力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业绩,铭刻能体现我们这代人风采的印记,才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责任编辑:黄群雅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