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微博协会”近日发布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由移动,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该微博还称,目前,厦大已经开始在本部后山寻找合适的场地。(厦门商报 2012年7月14日)
厦大今后将开设爬树课,源于从西方一些大学现有教学方式的引进。据称,开设这样“另类”的体育爬树课的初衷是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的确,和国内一些大学对学生逃生避险知识教授的匮乏相比,国外一些大学早已将类似的安全知识当成一种必修课。如美国学校,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在这个月里,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培训,比如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并列为学生日常考评。这种“引进”无疑是必要的,但厦门的“引进爬树课”的创新,未必不会随之而来在国内大学造成一种“跟风”。
在国内大学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大学生“爬树训练”迅速成为一种“学习的榜样”,也未必没有可能。内地大学分布在广泛的地域之上,气候条件、人文环境多有不同之处,一些南方大学可以将水灾逃生、游泳训练当成一种求生手段和必修的避险课,但在西北一些欠水地区,恐怕不应将此当成重点;厦大可以教授和训练大学生学会爬树,而到了内蒙古的一些大学,有可能连训练爬树的硬件都不具备,只能重点培训学生火灾中救助知识、高层脱险技能等等。这正是大学条件和培养学生的需求不同,逃生课和避险技能不必苛求一致的现实。
然而,不必千篇一律跟厦大学爬树,但厦大组织开设爬树课的理念却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我国公民整体上避险意识和避险能力不足,在一些灾情险情发生后由于处置和避险不当,造成危害和加大损害的事件屡屡发生,这已经给公众安全意识提了一个醒。就如日前北京发生暴雨灾害之后,一名34岁的车主丁先生在积水最深达4米的广渠门桥下溺水遇难。据悉,危急之下,丁先生想尽办法自救,还用头去撞车玻璃,但头都破掉了,也没有撞开。这样的悲剧曝露出来的就是公民安全常识和基本避险能力的不足,一般而言机动车辆本身应有应急设备,然而,该车主显然之前准备不足;其二,“新手”上路缺乏应急常识,有几分钟给妻子打电话求助的时间,却最终也没有使用最有效的方法实现自救。
公民整体避险能力不足,短期内无法全面提升,但厦门大学开设爬树课的作法,无疑是对这种技能短板的弥补。事实上,每一个大学有责任和义务教会大学生更多的应急知识和常识,厦大无疑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这正是值得称赞的地方。不过,厦大组织学生学会爬树,其他大学未必与得跟风学爬树。最终,任何一个外在的技能灌输的只是一种如何逃生、如何紧急避险的一种理念,如果每一个大学都组织学爬树,反而容易搞成形式主义的教育和学习。公众更希望逃生避险训练成常态,而不是“爬树训练”成常态。(文/毕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