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梅
1月23日《瞭望》周刊的这则消息注定会激起人们的快感:除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人民政府等驻京办被准许保留外,其余数千家驻京办将在未来6个月内被撤销完毕。因为时下的“驻京办”已成了“蛀京办”、“腐败办”,浪费非常严重,一年耗费竟然多达100多个亿。2006年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就明确指出,要“防止和解决一些地方和企业驻京办事机构存在的请客送礼等不正之风”。
“数千驻京办半年内将撤”,我还是禁不住嘀咕:能如此立竿见影吗?因为现在的“驻京办”已经不是单纯的“驻京办”了,而成了僵而不死的“菟丝子”。
“菟丝子”是我老家的一种寄生植物,无根,植物形态像菟丝条。它和兔子没关系,和寄生物有密切关系。只要温度适宜、水分合适,哪怕只有一丁点那么长,它就能在短时间内沿着大豆的杆径,长势茂盛,形成气候。就是及时清除,也很难除根。来年仍会死灰复燃。因为产生菟丝子的土壤环境不会轻易改变。
“驻京办”也可这么理解,因为设立“驻京办”总可以捞到“大单子”,哪怕一年成功“公关”一个项目,就能带来全年收入辉煌。这就不能不谈到我们有些职能部门的决策依据和项目管理制度,某个项目给谁,某个财政资金给哪个地市,并没有原则性很强、无法松动的制度约束,而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观性,存在着较大的自由裁量。而且对于肥得流油的公共资源的支配情况,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监督,这就为“驻京办”之类的机构留下了可乘之机,谁有关系,谁会“公关”,谁就能得到巨大的公共资源,有消息说,驻京办每年用来疏通关系的“灰色经费”就逾200亿元。有论者说:有些地方需要某些部委解决、重视的问题,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甚至物力去“跑”,才可以得到重视或解决。潜行成风,便形成了地方部门与某些部委之间“多跑多给,少跑少给,不跑不给”的公务“潜规则”(又或者是“多跑多办,少跑少办,不跑难办”),从而导致各地方部门不跑不行,不跑你就眼睁睁地等着吃亏。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怎能不奋起直“跑”,比赛谁跑得快、跑得勤呢!原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公开批评部分驻京办,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关系拿拨款。——这才是“驻京办”火爆的主因。
我们可以像铲除菟丝子一样,在视觉上铲除“驻京办”,可如果行政潜规则不改变,谁能保证“驻京办”不会像菟丝子一样摇头换面、变异存在呢?国家不让“驻京办”存在,对于“某地区驻京群众办事中心”,会拒绝吗?对于星级酒店长期租房子的“星级驻京办”,能清除吗?“驻京办”仍然会变相存在,存在得更加隐蔽,更加“名正言顺”。正如专家所言“驻京办问题远非一撤了事那么简单。如果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它还会以各种形式隐性存在”,这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拆除“驻京办”之后,更要对“多跑多给,少跑少给,不跑不给”的行政“潜规则”、项目审批进行雷厉风行的改革,加大决策监督乃至财务预决算审计等工作,比如加大重大经济项目的公开决策和透明力度,加大重大项目的专家发言,而不是让行政部门自己说了算。还要对各种乌烟瘴气的“腐败文化”进行认真清除,多倡导慷慨正直、无比清明的社会文化,“驻京办”没了生存土壤,就是不去清除,因为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就会自行消失。
· | 校长“卖学生”丑剧为何屡屡上演? |
· | 警民不信任的根源在哪里? |
· | 仇和一问,谁来接话? |
· | 有网民参与的“扫黄”会走得更踏实 |
· | 让亿万国人为维和英雄祭起一盏盏心灯 |
· | 弯腰一拜历史之时教育已然没了尊严 |
· | 别把“C语言门”整成下一个“艾滋女事件” |
· | 谷歌思退 另一场博弈的开始 |
· | 美国对台军售的逻辑 |
· | “科学之星”犹可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