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让孝德长存在每一个普通日子里

发稿时间:2016-10-09 09:3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又是一年重阳,第28个老人节亦如约而至。“九九”“久久”,重阳节自然被讲求吉利的国人赋予了长久长寿的含义,据传这一天汉时的先民便已开始设宴求寿,其蕴藏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内涵当不是后人附会攀扯,而是确实存在。 

  在重阳节这一天,提倡孝德绝非应景之词。“抱父出游”的图片尚在朋友圈里转载感动无数人的时候,“四川7旬老母亲状告4名子女”的新闻便已开始蔓延。两千多年儒家孝文化的熏陶浸染,依然无法保证每一位华夏儿女将“孝老爱亲”施之于日常,苏辙所言“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在现代社会结构重塑的大潮中面临挑战。

  当儿女的孝德不在,再对比7旬老母亲的简单心愿,闻者心酸、观者感叹。“节假日要来探望我”,“如遇生病,儿女必须轮流照料”以及少的可怜的赡养费用。即便老母亲要求的孝德标准如此低,4位儿女却都不愿将母亲接往家中照料,真是应了那句“一个母亲肚里有十个儿,十个儿肚里未必有一个娘”的民间谶语。然而让孝德长存在每一个普通日子和每一户中国家庭应当是所有为人子女者的责任。

  孝,从爻从子,善事父母也。太史公曾言“父母者,人之本也”,没有父母,也就没有你我。当儿女在外求学、工作,父母牵挂的心便也跟着去了他乡;当儿女遭遇坎坷挫折,父母便挺起疲惫却不再健硕的身体为儿女挡点风、遮点雨;当房价高涨的速度远超收入增长幅度,父母便省吃俭用、东拼西凑为儿女付上了首付;当爱人分手、朋友冷淡、同事龃龉,还是父母在儿女背后默默盯着、看着。父母“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儿女又怎能“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但有时,现实是残酷的,孝德在中国尤其在贫困农村地区正一点点垮塌,千里之堤上的蚁穴已然可见。此前武汉大学刘燕舞长达6年时间走访11个省40多个村庄却发现自杀已成为农村老人结束生命的普遍现象,其中不乏儿女逼死老人的极端事例。有儿有女的父母竟以如此悲凉、痛苦的结局走完一生。9月23日大众网又报道了山东潍坊一对老人不堪儿子打骂虐待将儿子告上法院的案例。其实在网上以“不孝”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轻易找到许多类似新闻。在日常生活里,每个人也或多或少曾听过谁家儿女不孝顺的街论巷谈。不必隐晦,也不必否认,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之一——孝德在现实中并没能得到良好、普遍的贯彻。

  伴随城乡结构和社会人群的再划分,人群迁徙浪潮短期不会结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继续涌入到城市谋生发展,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最终形成农村儿女在城市、农村父母还在农村的结果,鸡犬相闻、尊亲敬老的农村田园生活的梦幻想象正在破灭。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物理距离在延长,生存压力使得大多数外出的儿女也少有闲暇时间和富足物质使其常回家看看。

  再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截至2015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儿女赡养父母的压力无疑正在加大,加之以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的提高,上有老要赡养、下有幼要抚养的儿女如何对待孝德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然而儿女绝不能因为种种困难就放弃孝德、降低孝德标准。谁人无父母,谁人父母不辛苦,父母有了子女后生活重心便迁移到了子女身上,鲜少顾及己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今天的儿女做了父母有了未来的儿女,也必然期望他们的儿女能够孝顺自己。不必“待到重阳节,又来谈孝德”,孝德属于一年中的每一天。(褚延磊)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