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座位少,一座难求;菱湖校区的住宿差,过于拥挤;双龙湖畔的小道泥泞,雨天难行;食堂的饭菜凉,不那么可口。”在安庆师范大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闵永新以朴实的话语,诚挚的道歉,深深的鞠躬成了“意外之举”,让在场的学生和老师深受感动。(7月3日《中国青年报》)
近期以来,各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们的致辞以其坦诚励志接地气成为这个夏季的“网红”,但像校长闵永新这样的道歉还不多见,尽管这可能是迟到的道歉。
大学生进入校园,自然有享有学校提供各种服务并予以监督的权利。这样的新闻,我们常常在校园的日常报道中看到,总体来说,很多学校在服务上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闵永新说,“道歉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如何解决问题”,这也回应了在点赞的同时,青年教师在朋友圈表达的期待: “希望在校长的道歉之后,学校能有改变和提高。”
在开放的时代,校园即是社会的缩小版。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每一个师生有关。校园环境、伙食、住宿、图书馆、避暑、恋爱、替课、师生关系、就业与被就业等等问题,在媒体报道中,学生的不满夹杂其间。尽管各校都做过改进的努力,但似乎并不完全让人满意。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学生的监督权、参与权还不够,学校还缺乏一个对这些问题的坚决态度和治理时间表。
在毕业典礼上校长们的坦诚励志乃至道歉,可以和毕业的学生达成和解,也可以吸引即将走进大学的新生。但是当考生们奔着这所大学来了以后,他们在校园的感受,真的像校长们说的那样吗?
“最后一课”的答案,还需要“第一节课”来背书。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如果校长们除了励志,更多的告诉学生们,如何在学校提供的各种服务中,参与进来,监督起来,如果更多的承诺,学校如何以制度化的方式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学校如何担责追责……“第一节课”后的雪中送炭,才会制造“最后一课”的锦上添花。(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