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赋予胎儿民事权利彰显法治进步

发稿时间:2016-06-28 10: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7日上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千呼万唤民法总则草案终于出炉。草案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6月27日 《人民日报》)

  根据民法总则草案的规定,胎儿被赋予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这无疑是立法内容的重大进步。从法律角度而言,只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才能享受到相应的民事权利,而之前关于胎儿的民事权利,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应该说,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与胎儿的个人利益息息相关,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够为保护好胎儿利益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从法理角度来看,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而终于死亡。从这个方面而言,由于胎儿具有特殊性,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表明其无法享受到民事权利。正因为如此,在《继承法》第二十八条中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不难看出,该法律规定的存在,并没有承认胎儿享有民事权利,而只是对胎儿具有保护性倾向,为胎儿留下“继承份额”而已。

  现行《民法通则》对于公民的权利能力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立法对于胎儿的权利能力没有作出概括性的规定,没有承认胎儿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不可否认,不承认胎儿的权利能力,并不意味着胎儿的利益不受保护,或者胎儿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就无法救济。作为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胎儿参与继承、赠与等,在世界各国的民法和继承法中已经成为惯例。但是,缺乏法律层面的民事权利规定,胎儿的权益保护面临诸多隐忧,侵犯胎儿权益现象并不少见。

  众所周知,胎儿虽然没有出生,但是按照自然规律必然会出生,一旦出生之后,其就会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民事权利主体。假如,对胎儿的民事权利不给予保护,不仅不利于胎儿出生之后的成长和生活,而且也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民法层面应该对胎儿权利给予相应的保护,但囿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也应该给予一定的限制。从民法总则草案中,可以看到胎儿的民事权利只是局限于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而且假如出生时为死体,权利则归于灭失。这种立法思路,正是基于胎儿的特殊身份属性,从而做出的特殊权利保障规定。

  完善和修订法律,正是在于彰显权利保护的价值,避免权利救济出现真空和模糊。应该说,赋予胎儿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补齐了之前法律关于胎儿民事权利的短板,避免了胎儿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确实具有进步价值和意义。(刘建国)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