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严禁炒作状元先要打破教育GDP

发稿时间:2016-06-26 09:2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黑龙江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除考生本人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招生机构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黑龙江省教育厅将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对全省各地、各学校进行专项检查,发现有违规的地方和学校将严肃处理。(6月25日新华社)

  高考放榜当天零点刚过,不少地区高考状元就接到清华、北大的电话,媒体更是掘地三尺,搜集和状元相关的各种信息。如果不是有人刻意泄露,这些人如何神速知晓这些信息?毫无疑问,中考、高考“状元”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黑龙江省教育厅要求加强中、高考信息管理,禁止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跟进,所谓禁止炒作“状元”不过是“言禁”而已。

  事实上,不仅黑龙江禁止炒作“状元”,其他地区也发出了类似通知。教育部更是三令五申反对“状元”炒作,有的地方甚至用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炒作“状元”。但是呼吁归呼吁,规定归规定,高考“状元”照炒不误。尽管好多地方不具备像东莞那样一掷千金重奖“状元”的财力,但是,相关部门对“状元”也是呵护备至。政府、学校、媒体、商家都会给予“状元”明星般的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星座都会成为新闻。不少高考成绩不错的学校都忙着向社会“报喜”,还有的地方不惜花钱在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湖北来凤等地甚至让“状元”游街,为“状元”塑像。

  究其原因,我看除了呼吁、规定没有强制约束力以外,主要原因在于,科举考试延续下来的状元情结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地方政府需要教育政绩,学校需要成绩筹码。应试教育自然有其存在的土壤。

  其实,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教师的优劣,应以公民素质提高为标准,而不能单纯以高考成绩论英雄。应试教育已经危害到了所有学生及其家长,危害到了教育本身,至于那些被热炒的“状元”们,表面上十分风光,但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自从得了高考第一后,高考‘状元’刘超然自己都不知道是第几次被这样问了。”前两年某地高考“状元”的苦衷或许就是一个现实缩影。别说教育部门发通知收效不大,就是硬性规定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破除公众心目中的状元情结。

  虽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未被打败的大背景下,这些口号被冰冷的现实异化,升学率仍然在左右教育者的思维,高考成绩仍是学校与教育部门乃至政府的教育GDP。高三教师到庙堂烧香、吊瓶班、高三老师不堪重负自杀,就是“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沉重佐证。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即便地方与学校不大摇大摆地炒“状元”,奖考生,公众心目中的状元情结也难以消除。因为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何况,高考成绩,还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炒作“状元”恐怕是一厢情愿。要真正做到不炒“状元”,就要打破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教育GDP理念,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与高招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叶祝颐)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