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国之大者”,需要具体执行。3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为头等大事。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9万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这一重要成就,还被习近平主席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提及,给全国人民传递出信心和动力。也要看到,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地缘危机演变的加深,粮食生产不确定性不断增多。越是面临着不确定的风险,就越是要增加确定性的因素。基于此,本次会议再次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个“大”字,说出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发展的权重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如何解题,需要具体作答。本次会议就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并且指出要“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前者是既定的目标,后者则是方法论,而“地”和“技”的重点指出,可谓切中肯綮。
耕地是夯实粮食安全的根本。客观审视我国的耕地家底,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丰厚,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什么是“高标准农田”,有人给出精辟的总结: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旱能浇、涝能排。所有对“希望的田野”之想象,都需要实际的付诸:从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到建设和管理并重;从统筹协调产能提升,到着眼绿色发展——这些举措,无不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践行。良田并非是老天爷赏赐,而是靠人的力量获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要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向科技要产能是必须要经过的路径。本次会议也提到了“种业振兴”,这成为大家的关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与科技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粮食安全的底层逻辑。近年来,从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再到“十四五”规划纲要,顶层设计对种业发展都作出具体安排,玉米大豆等生物育种产业化也纷纷加快步伐。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到培育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当种业振兴不断加快前进的步伐,我们对于未来又岂止是“可期”。
抓住“地”和“技”,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提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预期目标为1.3万亿斤以上。这是连续第四次将年度粮食产量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宏大目标的达成,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段时间以来,随着气温转暖,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节,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朴实勤劳的中国人挥洒着自己的汗水,等待他们的,将是新时代田野上丰硕成果的收获。(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