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一方面积极推进大连引进人才“3345”安家工程。对各类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300万元安家费。另一方面实施人才购房和租房补贴政策。对在校生和毕业未满5年的高校毕业生,在大连市内四区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政府补贴标准为:博士每平方米400元,硕士每平方米300元,本科和大专学历每平方米200元。(6月13日财经网)
又是给安家费,又是发购房补贴的。政府为了化解商品房库存压力,真的是蛮拼的!从沈阳到山东,再到大连,给高学历人才发放购房补贴的城市越来越多。表面上看,这样的激励政策可以减少商品房库存压力,也可以为在校生和新近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购房减负。但是政府出台政策激励买房要依法进行,不能违背社会公平,伤害百姓的感情,演变成超国民待遇。
从本质上讲,财政资金应该为公共事务服务,为广大纳税人办事。完善公共服务项目,增加公共服务品质、数量,提高公共服务品质,体恤弱势群体,才是公共财政的正解。政府拿财政资金补贴专科生、本科生、硕士、博士买房,对其他购房人并不公平,对不买房或买不起房的人造成歧视。有钱人以大学生的名义买房,享受获取补贴的优惠待遇,其他人的安居尊严又何处安放?政府慷财政之慨,针对特定群体发放购房补贴,违背了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原则。
换个角度说,地方政府如此激励买房也未必能化解楼市库存压力。在校生根本没有经济收入,刚刚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的积蓄也很少,如果没有经济殷实的爹妈支持,他们拿什么购房?相对于每平方米数万元的房价而言,每平方米200元至400元的购房补贴毕竟只是杯水车薪。如果房价不合理,与民众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差太大,不仅在校生和刚毕业的年轻人囊中羞涩,工作多年的老职工恐怕也无钱买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来就没有只涨不跌的楼市。在楼市充满库存压力的当下,政府督促开发商还原房价成本,降价促销,才是楼市化库存的关键。如果地方政府不在打破卖地财政思维,建设好保障房,引导开发商剔除暴利空间,尊重公众住房消费知情权,推动楼市理性回归等方面下工夫,补贴少数人的化库存激励政策恐怕会事倍功半,还会遭到公众的坚决反对。
总而言之,政府选择性出台购房补贴政策,既存在滥用财政资金的问题,也难逃托市嫌疑。对此,不仅地方政府要检视相关购房补贴政策的合法性合理性,思考公共政策如何引导社会公平与房地产市场秩序,中央有关部门也要介入调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并启动问责程序。通过完善监督问责机制,加大地方政府违规成本,督促地方政府扎紧公共钱袋,呵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肌理。(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