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区已经成为了公认的汕头历史记忆,这其中也承载着很多人的成长足迹,说起小公园,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些颇有时光味道的建筑。但是,从另一面而言,在这些建筑中有多少危房,成为了在老市区往来的行人车辆安全隐患。为了防止危房的临街外立面不断脱落和避免误伤行人,海安街道给这些危房的外立面刷上了一层水泥浆,但此举一出,立刻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议论,认为此举对建筑之美“造成破坏”。(6月2日《南方日报》,
海安街道是钻进了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置之不理,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在2015年,老市区发生危房倒塌26宗并造成1人伤亡,而在今年截止至今已经造成13宗倒塌事故;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有所动作可能会遭遇更多的压力,如此次的加固行为,就受到诸多的指责。
当然,也有可行办法,就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完整的修缮。但这显然是一个理想化的解决方案——汕头老市区不仅是海安街道的辖区,也包括了新福街道和永祥街道。相关数字显示,老市区的危房数量将近4700座,其中包括了1500多座特危房屋。如果由有资质的单位对一座业已成为危房的老建筑进行加固修复并且在外观及细节上原貌重现的话,所需的费用或需达到百万元级别。粗略估算,投入的资金将达到近50亿。如此巨大的投入,莫说一个街道,即便举汕头之力,恐怕也会力有不逮。更何况,一个城市,还有更多的方面需要建设。
完整地保护历史建筑,呼吁容易,批评也不难,但倘若要真的落实下来,并不是口头说说那样简单,这需要真金白银的砸进去——前提还得是一个地方有这样的经济实力。汕头老市区的尴尬状态,也是全国许多地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缩影。所以,完整地保护,尽管是人们的理想,但也只能是理想,这样的理想,很难完整地照进现实。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人们需要理想,也需要关注,但同样需要的,也有理性。有了理性,才能让理想的光辉在现实中闪耀。
从汕头老市区的保护来说,当然要形成相对完整的片区,但同样也需要选择。哪些更具有保护价值,哪些只需进行一般修缮,哪些需要放弃——这可能让人遗憾,但有遗憾的生活才是现实的生活——必须一一进行甄别,然后依据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规划,并立即行动起来。只胡避免了撒胡椒式的保护,保护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是保护的前提。
其次,要把保护与城市改造相结合。在这一点上,批评的声音不少。但是,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筹集保护资金,才能让保护更有力度。当然,在改造上,要形成完整地规划和控制,以与老市区的风格相统一为依据。
再次,还要加大老市区的开发力度。保护和开发是一对矛盾,但保护和开发又可以互相促进。良好的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正确的开发又可以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把保护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才能为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投入。因此,要保护,不是就不开发,而是要通过制度,保护开发的节奏、力度。(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