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上门开庭”彰显司法为民本色

发稿时间:2016-05-18 14: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沙发上摆上国徽,身着制服的审判员、书记员,与被告围坐在一张小餐桌旁,而原告躺在隔壁的一张床上……这是贵阳市云岩区法院的青年法官正在开庭审理一起离婚案。这桩新鲜事发生在5月13日早上,且就发生在原告老邓的家里。(5月17日《贵州都市报》)

  男子瘫痪在床提起离婚诉讼,法官来到原告家“开庭”,体现了法院的人文关怀,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本色。

  法治不仅是规则之治,本质上更是良法之治。既要符合公平正义要求,又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上门开庭”,着眼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将法治的善意落实到“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上,虽然审判的地方变了,但法定程序一样不少,可以说打通了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使群众在零距离办案中感受到了法律的正义和温情,既充分体现了法治的精神要义,又生动诠释了司法的“人民性”。

  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具体的行动。十八大以来,各地人民法院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推出了诸如上门立案、网上立案、巡回办案、送法下乡等亲民便民举措,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上门开庭”虽说是特殊情形下的个案,同样具有可复制的价值。

  对此,也许有人担心,这会不会模糊了情与法的界限,影响了司法的权威?诚然,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的确考验着法官的政治智慧和执法水平。但是,我们更需看到,司法资源作为公共资源,司法个案产生的指引性与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其可以引领乃至塑造特定的公共生活规范。

  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司法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期待,诸如当事人身体不适、年龄过大等特殊情形,不方便前往法院开庭。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审判方式,势必难以满足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正当需求,司法为民的宗旨事实上也就打了折扣。

  实践表明,司法不是也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上门开庭”,虽然给法官增添了麻烦,但大大方便了群众;虽然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却能培养法官的品质、提高法官的工作水平;越是与人民群众接触得多,越能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进而吸取到更多的“营养”和智慧。(付彪)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