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虚假票房”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电影局态度明确:对弄虚作假的电影票房将严肃处理。《叶问3》放映仅两天就因涉嫌票房造假被查。3月19日,官方调查结果出炉,证实该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大银幕发行公司被勒令暂停发行业务,参与不实排场、情节严重的73家影院被曝光及通报批评。(中国青年网 4月20日)
电影票房造假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部新影片动辄就能刷新票房纪录,摘得桂冠,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票房造假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午夜包场、场场爆满”,制片方和院线私下达成协议,在影院非营利时间段,比如午夜12点到凌晨6点间,安排无人场次,以包场的方式冲高票房;二是“花样包场”,营利时间段,片方提前买下影厅里部分位置,实际上并没有真实观众的观影;三是制片方出钱,由自己旗下的影院安排场次,“请”特殊群体“免费观影”。经过“幽灵场”、“十分钟场”和“公益放映场”等手段的暗箱运作,影片名声大噪,“红极一时”。
然而,与高票房相对应的是质疑票房造假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从未停歇。对观众而言,票房只是一组枯燥的数字,早已不再按票房论英雄了。没有实实在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制作,再高的票房也只会被人遗忘,徒留笑柄。可以说,票房是块遮羞布。遮住了影片原有的瑕疵,虚高的票房既满足了制片方的虚荣心,又抬高了其艺术价值。只是,这块遮羞布骗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
票房不是衡量影片质量的唯一标准,电影产业也不是唯票房论。靠刷票房撑起的门面经不起市场的检验,终将会被市场淘汰。弄虚作假不是拯救影片的良方妙药,反而是饮鸩止渴的自杀行为,制造虚假票房自欺欺人只会妨碍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那些传世经典不是因为票房而被世人称颂,真正能穿越时间的长河流传至今的是作品本身的魅力,是剥离了票房、影星等宣传噱头的实实在在的影片本身!
电影产业真正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扯掉票房这块遮羞布,不再与观众“躲猫猫”,让影片在阳光下接受市场的检验。毕竟,高票房不如好口碑。票房再高,也得观众买账才行。与其费尽心机造假骗人,不如潜下心来,精心创作。(刘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