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直面敏感更能彰显中国信心

发稿时间:2016-03-17 16: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开场就是股市震荡的“当头炮”,今年总理记者会堪称近几年来“最尖锐”的一次。经济下行压力、中美分歧、去产能、养老金缺口……连珠炮式的提问直戳中国经济的“痛处”。可李克强总理神情自若,从容应答,伴随着颇有特色的肢体语言,笑对中外记者,强力发声,彰显出中国信心。

  当家方知柴米贵。作为14亿人口大国的当家人,李克强面前是国内外严峻的发展形势。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发达国家发展政策负面外溢性影响较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大国围堵和小国闹腾同在,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三期叠加”的负面效应仍在,特别是新的增长动能尚在孕育中,又不能重走大规模投资强烈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总理坦然面对这一切,并没有用“你懂的”这类外交语言来搪塞,而是正视问题,如实回答,并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化解尖锐沉重的话题。对股市震荡,总理提出“要瞪大眼睛,练就一双加强监管的火眼金睛”;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总理认为“如果从底盘和大势来看,希望大于困难”;对政务公开,总理表示“权在用,云在看,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对中美贸易关系,总理暗示“美国的商人们心里最清楚”;即便是去产能有可能引发“下岗潮”这样尖刻的问题,总理一句“大量职工的饭碗不能丢”的宽心话,让千千万万老百姓吃上定心丸。

  记者会上总理妙语连珠,沉稳应对,表现出一个大国总理的睿智和淡定。其神态轻松的背后是国家治理的实践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在党中央经济发展战略框架的统领下,全力推行“克强经济学”,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在推进结构改革的同时,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他本身主管经济事务和社会发展,亲力亲为推动了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此次记者会前,他使出了深入调查研究的看家本领,足迹遍布田野、厂矿、科研院所、机关单位,做足了功课,号准了中国经济的脉搏,成竹在胸。如此才能在及记者会上直奔主题,陈述国情如数家珍,各项数字信手拈来,给气氛严肃的记者会带来缕缕春风。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是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应付裕如的底气。中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底盘大,基础稳,韧性好,潜力足,有回旋余地,应对经济下行趋势还备有好多政策“弹药”,中国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可对冲人民币流失的风险,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将释放出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势必破茧而出。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中国经济前景看好。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中国仍充满期待。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报告,2015年,在新兴经济体普遍承压的情况下,中国年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依然高达1360亿美元,逆势增长6%,总量位居全球第三位。西方世界唱空中国经济的聒噪在这闪光的数字面前成为一种哀鸣。

  中国信心足,总理说话口气就硬,“我们对中国经济有长期的信心,而且这份信心是有基础的。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和开放,中国的经济就不会‘硬着陆’。”这是李克强对中国发展大势充满自信,也是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寄予希望。

  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既是总理向全世界的政策宣示,也是总理展示中国信心的互动平台。而今年这种“中国信心”格外令人振奋。李克强说,“如果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有创新宏观调控手段,可以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这种直面敏感式的表达更彰显了自信,增强了信心。中国经济必将闯过困难的关口,跃上希望的高原。(蔡恩泽)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