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共青团中央指导,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承建的社交互动平台“青年之声”,以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为宗旨。近日,在“青年之声”发现了一个提问,引发人们的讨论和反思:脚踏实地为何有时候不如“投机取巧”?
这名青年人的困惑和不解,实际上也是许多人无奈和纠结的地方。在传统观念里,一点一滴积累才能汇聚能量、脚踏实地才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却凭借“投机取巧”,在资源分配、机会获得和取得社会认同等方面胜人一筹,让一些老实人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而扭曲的社会评价标准,让脚踏实地者成为所谓的无能者与失败者,“老实人吃亏”的坚硬现实,影响了人们对脚踏实地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
在日常生活中,“投机取巧”的身影随处可见。老百姓既是社会规范的受益者,也是社会规范的建设者,需要为此支付一定的成本。以闯红灯过马路为例,不论是“宁等三分,不抢一秒”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还是“别人都走了,一个人傻等”的心理成本,当投机取巧者通过闯红灯而节约了时间、享受了便利,“老实人”就会产生某些挫败感,进而滋生“脚踏实地不如投机取巧”,最终导致闯红灯过马路愈演愈烈。
脚踏实地和投机取巧的背后,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支撑。“投机取巧”追求的是一种工具理性,脚踏实地追求的是一种价值理性--前者讲究“有利还是无利”,后者讲究的是“应该不应该”。在传统社会,价值理性得到足够的尊重和敬畏;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让人们对无条件的对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和追求的价值理性产生怀疑甚至摒弃。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机会主义的生存空间不断增大,“投机取巧”也似乎越来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当下的炒股热潮为例,大学生“为股痴狂”的背后,也有着投机取巧的成功观。据媒体调查,有51%的同学直言不讳,自己炒股的目的“就是想趁着牛市捞一把”。大学生炒股的本金主要来自生活费和父母支持,比例各占一半左右。此外,也不乏找同学、朋友借钱炒股的,甚至一些人会去找投资公司做配资,直到受骗、亏损才幡然悔悟。这样的投机取巧,错得让人痛心。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投机取巧和脚踏实地的交锋,本质上是不同价值追求的摩擦与触碰。脚踏实地虽然难以立竿见影地取得成功,却有着厚积薄发的基础支撑和强大后劲;而投机取巧即使能够登上高峰,却由于缺乏牢固的基础支撑,面临着巨大的坍塌、沦陷的风险。
美国法律思想家理查德·波斯纳有句名言,“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可能很快就会使投机取巧的人们无所遁形。” 不论是广东某高校副校长论文抄袭造假、博士学位被撤销,还是某大学宣传片涉嫌抄袭、被挖苦成“复印大学”,抑或“高考移民”、官员履历造假被查处,都生动地说明投机取巧在带来短期收益的同时,也隐伏着长期的风险隐患。
在一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里,不随波逐流,保持自由纯净的内心世界,用脚踏实地的所作所为去“实现价值、起到作用、赢得尊重”,才是年轻人应有的成色。在高校里,有一些甘愿“坐冷板凳”的学者,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成为著作等身的业界翘楚。说到底,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长跑;投机取巧者虽然可以暂时领先,却难以笑到最后。(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