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女大学生被骗”本末倒置背后的关爱缺失

发稿时间:2015-06-19 08:1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4年多的时间里,河北保定市无业“大叔”田福生,在网络上化身为年轻多金的“掠夺者”,将15名20岁出头的女大学生,逐个骗到他租住在北京房山区的农家院发生关系,其中两位女孩还是同一宿舍的同学。而此后,田福生就开始以母亲病危、生意投资等理由“借款”几十万元。(6月18日《新京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博士被骗”也好,“女大学生被骗”也罢,都因为身份标签和角色反差,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被骗女大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损失,还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只不过,在娱乐至上心态的裹挟下,这些值得同情、需要帮助的受害者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支持,反而遭遇嘲讽、贬损甚至歧视,无异于一种“二次伤害”。

  对“女大学生被骗”的围观起哄,说到底是一种蜻蜓点水的“浅阅读”。在标签论的遮蔽下,被骗的女大学生被先入为主地戴上了“拜金、爱慕虚荣、无节操”的帽子。这样的论断固然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却难免以偏概全——在陌生人社会,一些人性扭曲、底线失守的作伪者,往往通过五花八门的印象管理对女大学生进行伤害。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田福生编织了一个对女大学生颇具吸引力的“光环效应”。在一个习惯用财富来衡量一段生活好坏的时代里,“富二代”本来就在婚恋择偶中拥有许多机会;而一个出身名校、事业有成、年龄相当的“富二代”更是极度稀缺的资源,符合当下许多女性对“另一半”的价值期待。涉世未深、缺乏人生经验和社会化不足的女大学生,难免会上当受骗。

  “女大学生被骗”的背后,也有一代人的爱与痛。不论是“童话教育”之下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还是功利婚恋观驱使下的投机心理,抑或缺乏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女大学生在精神世界的短板和漏洞,为骗子们的“见缝插针”提供了机会。让犯罪分子接受法律的惩处,只是第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婚恋观教育、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需要。女大学生也有追求美好爱情的权利,被坏人所蒙蔽和伤害,她们需要的是爱与关心,而不是“泼污水”。与其以偏概全的“污名化”,还不如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避免她们成为被孤立、被歧视的边缘群体。

  调侃、恶搞甚至娱乐化消费女大学生,在本质上是娱乐结构思潮的产物。在我们的价值排序中,关爱受害者是第一位的,“对症下药”是第二位的。“女大学生受骗”需要的不是情绪性的傲慢与偏见,而是需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关心。(杨朝清)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