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凭什么说年轻人缅怀“文革”

李而亮

发稿时间:2012-05-09 07: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一段时间,由于某大报记者在微博上发表了对“三年困难时期”有无饿死那么多人的质疑和言论,遭到铺天盖地的“炮轰”,甚至对其本人和家庭进行“人肉搜索”。公众由此展开了对反右、大跃进、“文革”等极左运动的反思,当然也有一些针对当前各种社会弊端说怪话发牢骚的,其中不乏许多年轻人。 

  5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年轻人千万别缅怀“文革”》,再度引发了大家的讨论,光在新浪网上的跟帖就达到12万多条。文章对当前居然还有一些人对“文革”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情结感到大惑不解,为有些人认为“文革”年代没腐败、没贪官、没污染,社会和谐这样的谬论感到震惊。由此提出,从中央《决议》彻底否定“文革”算起已经30年了,怎么今天会出现种种怀念之声? 

  应该说,文章说到此处没有什么问题。但该文笔锋一转,说除了个别人外,支持“文革”的网民很多是对它没有任何经历的“80后”“90后”,他们以为“文革”就是“唱红打黑”、吃吃喝喝、打打闹闹。从而得出判断说:中国一些年轻人沉湎于扭曲的历史观,对并不遥远的沉痛教训一无所知,进而在无力改变的腐败、不公和挫折面前,一厢情愿地幻想通过非民主、非法制等非常规手段治理社会。 

  真不知道文章作者有何根据、从哪调查?会得出这样一个凭空臆造、完全不靠谱的看法。首先从标题上就用词不当。缅怀,是怀念过去,追思以往的意思。对过往的缅怀,要么曾亲身经历,要么接受了强大的灌输。现在“80后”“90后”青年的父母大部分为“60后”,对“文革”的记忆只是依稀印象、朦胧感觉,不进行详细研究,难说出个子丑寅卯。何况“文革”分了好几个阶段,情况与原因十分复杂,非专家难分辨得明白,一般父母长辈在自己都闹不清楚的情况下,有什么必要去跟年轻人“缅怀”那段岁月呢? 

  “文革”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践踏文明、毁坏秩序、辱没人权的大浩劫,是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卷入或被卷入的参与者,几乎没有善终受益者。就是投靠了林彪、“四人帮”的人,虽然一时得势,后来也避免不了被清算的结果。可以说,亲身经历过“文革”者,有的只是痛苦的记忆,不堪回首,庆幸余生,谈“文革”于噩梦尤不及,怎会产生缅怀之意? 

  要说现在网络上“文革”屡屡被提起并引发争议,并不是有多少人缅怀它,而是一些所谓“新左派”人士借以兴风作浪、蛊惑人心的手段,从而否定改革开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们故意利用当代青年对“文革”的生疏无知,把那个年代描绘成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没有腐败、造反有理、工农当家的清平世界。为了让青年更加切身感受“文革”的理想境界,不惜把“唱红打黑”“红色旅游”等做法与“文革”硬扯到一起,挑起讨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让陶醉在红歌表演传唱中的年轻人误认为这就是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新左派倒行逆施的思潮有更多的拥趸者。 

  如此说来,我们国家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危险,并不是年轻人缅怀“文革”的现象,而恰恰是由于他们不了解“文革”而被错误的思想误导和利用。在重大的历史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过于遮遮掩掩,刻意回避,轻描淡写,唯恐后来者刨根问底,难圆其说。早在上世界80年代,著名作家巴金就强烈呼吁要趁当年经历者还在,抓紧建立“文革”博物馆;有识之士提出一定要正视曾经的教训灾难的呼声一直不断,可这样的倡议到现在依然被搁置一边。真实的历史不以正视听,别有用心者就会乘虚而入,当今网络上的思想混乱状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李而亮)

责任编辑:曲畅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