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显然,单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官方数据与网上调查数据的截然不同,已经直接导致相关职能部门难以行使汉字“整形”与否的终决权。现在,既然教育部意向已决――汉字“整形”终决权归属国务院,似乎就不会继续征求意见了。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9月1日新华网)
教育部从8月12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民意以来,“44汉字调整”一事激起了轩然大波。教育部就汉字调整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天后,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9成。
显然,单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官方数据与网上调查数据的截然不同,已经直接导致相关职能部门难以行使汉字“整形”与否的终决权。因此,这才是教育部上报国务院决定是否调整44汉字成为可能和必要。
按理说,汉字“整形”的终决权与行政程序本应没有直接关联。原因是,只要事先客观全面地征求并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终这些汉字无论改还是不改,显示的都是民声民意。试想,与其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还不如再给公众留些更多的讨论时间,多多征求各方的意见,多多听取各方面的声音,如此以来还有什么比行政程序“非走”不可的呢?
现在,既然教育部意向已决――汉字“整形”终决权归属国务院,似乎就不会继续征求意见了。但作为汉字的使用者,笔者在此不禁忧虑的是,一旦确定汉字“整形”,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44个汉字,用其做偏旁部首的汉字也得改变。那么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都要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变;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也得重新修改,还有教科书、辞海、其他书籍等……这将又是一个多么浩大的“成本”工程呢?
看来,这些汉字是否“整形”,此举还当慎重。当然,无论谁行使此次汉字“整形”的终决权,但我们最终需要的应该是真正的民意。 (禄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