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网上一幅关于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图,引发了许多家长及老师的共鸣。2月16日,成都市民王先生称,10岁的女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穿衣还要父母“照顾”。女儿渐渐大了,有些简单的活儿应该学着做,但是她不仅不爱动手,反而跟家长们讨价还价。“洗碗一次,起步价50元,扫地、拖地70元,有时候她妈妈做饭,让她去买佐料,还要收跑路费。”(2月17日《成都晚报》)
父母让孩子适当干些家务活,对孩子成长有利。父母对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给予必要的赏识与激励,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因为父母的溺爱,有的孩子懒于动手,要求家长实行有偿劳动,并与家长讨价还价。家长一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洗碗一次,起步价50元,扫地、拖地70元,有时候她妈妈做饭,让她去买佐料,还要收跑路费。”这显然超出了正常家政工资的范围,容易使家务劳动商品化,不仅物化了亲情关系,而且误导孩子的价值观。正如教育专家所言,很多孩子最渴望的未必是钱,一支画笔、一次郊游、一次家庭游戏,类似这些奖励或许更能激发孩子干家务的积极性,对孩子,精神上的鼓励比物质刺激更重要。
由于孩子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比较低,他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面对成人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他们感到困惑与好奇。虽然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市场意识、理财观念,但是作为家长有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淡化金钱观念。
孩子的金钱观念、成人意识越来越强,与塑造、培养人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不能听任成人社会的不良现象侵蚀孩子原本无邪的内心世界。面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当孩子内心感到彷徨,与父母讨价还价的时候,学校与家长又做了什么?家长给孩子发放不菲的家务“工资”,不是误导又是什么?
家长给孩子发放家务“工资”,或许不具有代表性,但是这种苗头与导向值得思考。不仅过分物化对孩子的褒奖不可取,给孩子过多的压岁红包,对孩子动辄千元万元的压岁钱放任自流,也不明智。对此,家长要反思金钱激励孩子的尺度与必要性,改变单纯以金钱多寡衡量亲情的做法,找到更能激励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多从精神层面激发孩子刻苦学习、热爱劳动,还要注意用心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金钱,学会做人做事。帮助孩子树立科学的金钱观、价值观。让孩子从彷徨无助的心理中走出来。
如果家长不能摆正自身位置,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学校不能及时为家庭教育失误纠偏,对日进斗金的孩子心理进行疏导;孩子的金钱意识入脑入心,从此带着唯利是图的“势利”心态成长。这势必会潜移默化误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叶祝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