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已经拉开帷幕。在40天里,预计5.1亿人次在16万公里铁路上交织流动,这幅宏大的画卷真实且鲜活。今年春运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当非遗与铁路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列车穿越山海,各地特色的非遗活动涌进车厢,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也让非遗成为了一道“被看见”的亮丽风景线,温暖着回家路。
在贵州凯里,5640次“村火车”上,非遗传承人在列车上向乘客展示剪纸技艺;在荣成开往北京南的G1088次列车上,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潍县布娃娃等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非遗手造“坐”上列车;在青海西宁火车站,当地特色非遗景泰蓝掐丝唐卡,吸引过往旅客关注了解;在宁夏银川火车站,醒狮表演、川剧变脸、汉唐踏鼓舞、宁夏花儿等节目吸引许多旅客驻足观赏;在河南洛阳龙门站,有河洛大鼓表演与剪纸体验;在陕西延安站,安塞腰鼓与陕北说书登场;在福建泉州站,木偶戏、高甲戏精彩纷呈……一场场非遗技艺亮相列车和火车站,让流动的车厢和人潮涌动的火车站文化味十足,带给旅客的不仅是视听体验,更蕴藏着来自古老岁月的智慧与情感。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旅途关怀的悉心表达。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亦是连接过去与未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带来了挑战,也打开了新的窗口。不管是在列车打造“非遗文化角”,还是“非遗”走进车站、列车的创新尝试,都为人们提供了解非遗、欣赏非遗的新路径,更是将铁路上的车站与列车,装扮成了一条穿越古今、连接心灵的文化长廊。
春运路上,回家心切。人们能在候车或乘车过程中,欣赏到平时难得一见的非遗技艺,能够在这种温暖祥和的文化氛围里,缓解旅途的疲惫和焦虑。回家的路,因为有了文化的陪伴,变得更加有趣。
繁忙流动的春运里,16万公里的铁路上,有了非遗文化的点缀,归途不再单调。借由此带来的心灵触动和一路的欢歌笑语,让“流动的中国”充满温馨和活力。(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