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珍惜“谴责之声”才是维护道德

王海

发稿时间:2013-12-04 08:0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不得不说,在今天这么一个复杂的时代,人们作出判断、处理情绪,往往又很简单草率。

  12月3日,在“扶人反被讹”的新闻反复上演的背景下,网上出现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图片,被疯狂转发流传。可谓“扶人反被讹”新闻的“涉外版”,公众的反应更加激烈。许多人不仅通过各种途径发表愤怒和评论,更有激动者直接将电话打给事件中的“大妈”,出言辱骂。一时间,无数网民再次陷入“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的愤懑情绪之中。

  但是很快,随着一些媒体介入,当事双方以及更多旁观者的讲述,让这个事件变成了“罗生门”。尽管事件真相仍未明了,但最初舆论的一边倒,已经可以肯定是草率的。

  这样的事件,最近发生不止一起。不久前,四川达州发生了一起“老太摔倒反讹三儿童”的事件,也演变成了全国性新闻。社会对该事件的反应极其类似,舆论先是一边倒的谴责老太太,引起警方介入将老太及其儿子行政拘留。但老太与家人随后坚决喊冤,直到今天,老太太究竟是被三名儿童撞倒,还是自己摔倒,仍是一笔糊涂账,但舆论已经沉默。

  舆论的形成,是复杂的,但与调查真相而言,也是简单的。几张图片,几句注解,就能讲出一个故事,一旦“挠”中了大家的“痒痒”,瞬间就能引起公众情绪的骚动,形成舆论。但问题是,有图是不是就一定有真相?网民面对的图片,毫无疑问是被发表者选择过的,但选择过的真相,并不是客观的真相。

  在那组图片中,“碰瓷”的“大妈”躺在地上抱着摩托车,果然一脸可憎;“受害”的“外国小伙儿”,果然一脸无奈,棉袄还被撕掉一块,让人同情。这几乎是刻画“碰瓷”的标准画面。对于这组画面,中招的不仅是普通网民,许多媒体也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评论,并对“大妈”发出了谴责之声。但随着事件更多被披露,大妈的确是被“外国小伙儿”碰倒的,“外国小伙儿”在事件中也并非如图片所示如此“无奈”甚至“哭了”,而是出口成脏。原来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

  显然,网上最初流传的图片,不仅不够全面,而且不客观。甚至,这组图片实在预设立场之后再选图片并加注。真相浮出前后,公众的判断和心理显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为时已晚,针对“大妈”的舆论谴责已经铺天盖地,辱骂的电话也已经打通,“大妈”已然受到伤害。

  在信息时代,人们更多以受重的身份存在。的确,作为受众,面对海量的信息,没有义务也没有精力去调查每一条信息背后的真相。很多公众仅仅根据新闻报道的信息认为,大妈的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仅仅凭着几张图片,很多人就站在道德高地去谴责另一个社会个体,反映的是当下大众的浮躁心态。

  在大众浮躁的心态下,人们的很多情绪已经程式化,对事件的判断已经标签化,发声已经立场化。其实,人心古不古,道德沦丧没沦丧,个体的事件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判断。“大妈讹诈外国小伙”的图片之所以成为热点,因为其恰恰能帮助“印证”许多人的判断。因为对自身所处群体道德水平的怀疑,“大妈”、“老太”这些“可亲”了几十年词汇,突然面目可憎起来,而“外国小伙儿”则天生透着一股高尚的“可爱劲儿”。在舆论场里,“东北大妈”PK“外国小伙”,其实不用PK,直接就已经输了。

  “人心不古”的慨叹,“道德沦丧”的谴责,对于人心和道德的维护和建设来说,其实半毛钱都不值。“道德高地”尽管看起来很高,其实登上去根本不需要抬腿——只用动一下嘴皮儿。以抱怨人心不古来现实自己的道德,是最不负责的举动。所谓社会的糟,更多是草率的判断,糟不糟,每个人问问自己的内心其实就知道,又何须以好事者的几张图片来印证?

  许多人作出草率的判断和错误的谴责,需要指责的不仅是图片的发布者。维护社会道德不在别人而在自己。在类似的事件中,每个人需要做的,首先是请珍惜自己的谴责之声。(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王海)


责任编辑:张晓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