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青年习近平:吃苦=收获?

学习大军

发稿时间:2014-12-23 10:3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对现在大多养尊处优的孩子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或许真的很难体会。15岁,这个花季般的年龄,我们还在“温室”里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当年,15岁的习近平早已在接受着千锤百炼。

  当毛主席提出要知青们到乡下去磨练的时候,我们无法感同身受,这个突如其来的“指示”对于他们来说,是打击,是机遇,是无奈,还是挑战?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福是祸,他们都必须闯过命运给他们安排的这道关卡。习近平也不例外,他在陕西省延安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的那几年里,经历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是艰苦的环境。从小在城里长大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坡,面对偏僻、贫穷的农村,开始时他并不适应。“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这样的居住条件对从城里来的知青们来说,无疑使他们彻夜难眠。而除了睡不安稳,挑战知青们的还有饮食。过去吃着精米细面的习近平,来到了黄土高坡就必须吃“玉米团子”、水煮白菜等“粗茶淡饭”,吃肉根本就是件奢侈的事情,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吃得上。但这样的环境,习近平后来却适应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也对陕北的饭菜产生了感情。

  第二是繁重的劳动。在梁家河,习近平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天亮起来上山干活,10点多回来自己做饭,吃过饭后11点多再上山干活,干完活晚上再看两个小时的书。因此,习近平每天的生活基本上只有“劳动”:挑粪、放羊、打坝、拉煤等等,这些枯燥、繁琐的苦活、累活,一干就是六七年。然而,这样的经历,习近平在回忆起时却说:“现在有的作家在作品里中把知青写得很惨,我的感觉并不完全这样。我只是开始时感到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

  不过,刚开始时,习近平面对的第三个挑战正是陌生的群众。15岁,离开故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迷茫、无助。失去归属感的习近平开始时显得十分羞涩,与群众交往也并不讲究“团结”,群众自然也不太与他交流。甚至,习近平因此打过退堂鼓,回过北京。但后来,习近平在姨姨、姨丈的鼓励下,再次投入到农村,他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就这样,慢慢地,习近平获得了群众的信任,与他们相处十分融洽。

  最后是无辜的“灾难”。上世纪60年代,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作为“开国功臣”,却因小说《刘志丹》遭受了政治迫害,被审查、关押、批斗、下放,时间长达16年。因为父亲的“政治灾难”,习近平遇到了“入团难”、“入党难”、“上学难”等重重阻碍。然而,习近平在困难面前,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更加努力地为自己争取机会。在不断的坚持中,在那几年里,习近平终于度过了一个个难关。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许正是因为青年时代吃的这些“苦”,才成就了今天的习近平,也正如他自己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时对青年们所说的一样:“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学习大军)


责任编辑:褚津笙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