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走好中国道路

发稿时间:2017-03-15 00:00:00 来源: 学习时报 中国青年网

  3月7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了“政协委员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会。会议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几位代表和委员,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解读和阐释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指出:要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搞清楚文化自信的内涵,自信就是自我确信、自我信任、自有信心。自信指向两个方位,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过去做的是成功的、正确的、有效的,这叫自信;同时我们对未来抱有信心,有成功的把握实现既定的目标,这也叫自信。文化自信既要往前看,也要往后看。文化自信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文化自信具有根本性、普遍性,因为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文化自信是其他一切自信的根基。如果文化自信没有了,其他自信也就失去了基础。二是文化自信是 包括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优秀”两个字很重要。这次会议我提的一个提案就是《关于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学国学的建议》。学国学也要限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文化自信绝不仅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我们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文化自信有三个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雷锋精神、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体现了文化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认为,没有文化自信,其他自信都谈不上。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首先要热爱文化这棵大树,也就是要首先培养和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回归。一方面,我们的一些民间美好的风俗被重新唤醒,比如一些优良的乡规民约、忠孝仁义等传统的价值观等等,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秩序里面来了。另一方面,各种民间读书会、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读书会等空前浓厚;再如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会成了热门节目。为什么?这就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学习和文化的重要讲话。风气自上而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学习风气以及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自上而下,春风化雨。风俗自下而上,我们民间美好的传统风俗,也会给决策者传递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信息,这也会影响到党和国家的治党治国方略。因此我认为,当下的中国,风俗自下而上,风气自上而下,两相激荡,必成社会新的风尚。

  文化自信关乎道路和命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恩远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我们有自己民族优秀的文化,同时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但前提是要有自己的文化定力,这就是自信。我们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腾飞了,要两个轮子一起飞,经济起飞,文化也要起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国之本,所以一个民族一定要有文化自信。尤其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定力。在当代中国,我们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认为,当前我们应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密切关系。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要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做支撑。信仰具有多种形态,文化信仰、道德信仰是最丰富、最持久的信仰。

  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信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是从5000年的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走过来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与根。可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文化自信重在普及和创新

  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的回答是:“世界需要真实的、多元的中国题材。”谈到文化对青少年的培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我们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不只是知识,文化是让我们享受的,特别是好的传统文化。怎么让孩子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幸福,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对于优秀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主播海霞认为:“这表明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我们的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宝库,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不断地从中华文化中挖掘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去传承好它。”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运用“文化+”思维的方式。“文化+”是以文化为主体,使文化主动与社会各领域相结合,借助多种途径和手段使之得以传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赋予各领域以文化属性与内涵。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科技、互联网以及文化产业自身等诸多内容。“文化+”模式可催生新创意、形成新业态,同时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所提出的“建设规划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就可以采取“文化+N”的模式运行。目前,我国有一些类似的文化主题公园,但大多数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形态。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文化+”的模式,借鉴一些国际知名文化品牌项目的经验,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品牌。 (程冠军)

责任编辑:李晓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