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德为善政 法不阿贵

发稿时间:2017-01-25 15:4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深入阐释了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纵观古今,“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有了法律条文的规束,社会秩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公众才能获得安全感;“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有了法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追求,社会关系才能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公众才能获得幸福感。

  《主术训》有云:“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诚然,法治对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法治是基于道德之上的法治,法治的有效约束性仍有赖于道德支持才能得以实施,而道德的充分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更依附于法律指引才能更好地调节社会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逐步向纵深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在处理法治与道德关系时,不仅要“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还要“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将法治与德治进行有效融合、不偏不倚,方能诠释“德为善政”的要义和“法不阿贵”的铁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韩非子名言“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来强调法律与时俱进、合乎当下形势的重要性,同时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更进一步说明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必要性。俗话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既然百姓是国家安定祥和的根基,那么党员领导干部则是牢固根基的助推器,只有立法重法,特别是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守法奉法的制度约束,使党员领导干部起到先行表率作用,才能做到“法令既行,纪律自正”。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道德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以文明为向导、以“八德”为核心内容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是社会公众自发自愿、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万念由心灭,万法由心生”,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品质,升华个人素质,才能正确看待法治的重要性,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客观必要性;“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强化道德仁义中的法治要求,突出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才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是中华自古的社会规范;“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有法必行则必有德治相乘,有德必积则必有法治相约。要“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就要强化法治与德治的有机融合,就要有效践行“德为善政”的实质内涵和“法不阿贵”的基本遵循。(彭楠)

责任编辑:杨丽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