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有关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通知。随该通知一同公布的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显示,江苏计划在2016年高考中调出38000人,湖北调出40000人。
之后,这一方案引起了江苏、湖北部分城市家长的不满,他们聚集起来向当地教育部门表达诉求。虽然在第一时间,两省教育厅也都做出了解释称,调出计划不影响本地的高考录取率,不存在“减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反而继续加大了家长们的愤怒,因为许多学生家长质疑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下的偷换概念情况,教育主管部门继续深陷舆论泥沼。
舆论一边在烧,家长一边在争,线上到线下都不让人轻松,教育主管部门也很头疼,很是被动。至于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事,又该如何评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减招”这个话题涉及一项国家政策——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根据教育部官方的回答,由于历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各省高考录取率存在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做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2008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启动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专门安排增量计划,由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录取率较高省份的高校承担,面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录取率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
“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可以缓解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带来的不公平感,也能够均衡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情况。可是“这样”的追求“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是否就真的能够“促进教育公平”?这个答案仍然存疑。至少从这些家长的反对声来看,至少这项政策在生源调出地是遇到很大阻力的,且该政策推行了那么多年,所以不妨将近期的情况看成是一种“久怨”情绪的爆发。
考虑民意支持度和满意度是决策部署的一道前提,不管做了怎样的选择,必然要考虑到相关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不至于面对突发舆情时太过被动。
就我看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一决策没什么问题,符合国家与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长期发展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每一个人最大公平化追求的利益。既然没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反对,他们反对的到底是什么,这里的问题又出在哪里?
问题在于以什么样的政策去落实和推动顶层的决策部署。出自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需要的决策是与人民的利益站在一线的,可是具体到出台什么政策去落实就成了一个难题,十分考验政治智慧。我们必须问自己,这样的政策是否考虑到了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受众背景的需要?也要再问问,一项政策经过了什么程序出来的?是否经过调研,是否发现了问题,是否做好政策解释,是否符合公众的意愿,是否符合社会的安稳,是否符合政府执政为民的出发点?
政策不能闷在“小圈子”里生产,要广纳民智,多听取民声。做产品还得考虑受众体验和市场反馈,更何况是关乎百姓利益的国家政策。当然,也不是说百姓觉得不好的政策就是不好的,如果是因为一些误解和认识差距造成了矛盾和不愉快,那么就该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不求循循善诱至少也得说个通彻清晰,最大化地促进共识的形成。
很多人在考虑政策的时候,往往只是从大方向着眼考虑到落实决策部署的重要性,而没有关注到或者说忽视了底下的民意动向,这就势必会造成一种“割裂”现象。割裂的正是公众同党和国家的关系,让一项好政策得不到支持,得不到理解,使得现实结果同顶层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岂不怪哉?
具体落到“减招事件”上,“减招”是不存在的,其实是信息沟通不畅和误读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官方话语体系下的“官腔”把不准老百姓的脉。我们必须先弄清楚的是,家长反对的到底是什么,反对的到底合不合理,这是否具备普遍共鸣的诉求?然后要仔细分析,这其中是否有问题,有问题就要进行改正,没问题就要做好解释,不能让政策跑到公众接受前,也不能让解释工作落于政策后,有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同媒体的沟通,避免由于记者对政策产生误解进而使得报道误导舆论。
无疑,“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现阶段是没问题的。只不过在更远的未来,我们要考虑的应当是怎样提高和增强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而不是用“外借”的方式“寻公平”,因为其本身并不会实现质的跨越,不能打破和改变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的问题。
我们可以再看得深一点,“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教育强省“帮助”教育弱省的行为。一些教育强省生源人数有减少趋势,本省的高校招不满人,造成教育资源的空置和浪费,把这些计划招生的名额调出给西部地区,是否是满足了这些院校自身的需要呢?
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是不能够忽略的事实和国情,合理促进教育资源的利用和使用,能有什么问题?再打个比方,两个朋友在沙漠中的两处地方发现两处水源,一个人装满了瓶子看着水还有多,另一个人水装完了瓶子还没满,于是前者就叫后者来他那装剩下的水,这样子难道有问题?
如果你还觉得“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不公平,你不妨思考,这样的教育政策是否真的“很”不公平,从另一方面又是否促进了更大的公平,最终受惠的是否还是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社会受惠了,是否关乎到我每一个人的利益(经济、文化、道德、稳定等方面)以一颗体谅的心,以一种大局的视野,以一种包容的胸襟,去看待“公平”很重要,我们应当理解从教育发展出发的大视角。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周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