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小康的决胜时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些伟大的事业、完成这些庄严的使命,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既呼唤“群贤毕至”,也需要“择天下英才而用”,更要让人才“百花齐放满园春”。
长期的人才工作实践中,从中央到地方在精准识别人才、用对用好人才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而在人才评价方面却鲜有成效。人才评价导向重“行政”轻“市场”、标准重“定量”轻“定性”、机制重“评价”轻“管理”,等等,既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碍人才的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更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动力”支撑。近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中聚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从评价导向、标准、机制等方面打破人才评价中的“轻重观”,真正发挥出人才第一战略资源的能动作用。
破除“重行政轻市场”的评价导向。“市场决定取舍”,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亦如此。长期以来,受历史、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才评价导向“行政色彩”还比较浓,考核评价大多依赖于行政命令,既不利于考准人才的真实业绩,也不利于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如此,人才评价必须着力祛除行政化、“官本位”倾向,让市场在激发人才活力中起决定性作用,把评价人才的标准、方式等逐步交还给用人主体和市场,探索引进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专业性、综合性的评价导向,营造“靠实力说话”“人人皆可成才”的干事环境。
破除“重定量轻定性”的评价标准。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队伍,必定是一支品德好、能力强、作风好的队伍,评价衡量人才也必须综合考虑品行、作风、业绩等要素。当下,各地各单位的人才评价不同程度存在强调论文专利等量化标准、注重学历资历等显性指标的现象,忽视了人才的“软实力”“潜动力”。因此,必须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片面评价标准,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人才,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类别人才的差异化评价标准,注重从群众口碑中闻品行、从业绩成效中看能力、从工作生活中观作风,让人才真正以综合素质来论高低。
破除“重评价轻管理”的评价机制。常言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精准辨别评价人才,根本的还是要有机制保障、政策兜底。要健全政府引导、社会主导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突出价值导向、德才兼备、工作实绩等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制度等方面为人才评价松绑。更为关键的是,要着力改变“一评定音”“评过就过”的现状,一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监督机制,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评价之后要注重从人才的长远发展进行纵向跟踪和统筹管理,及时发现人才、用好人才。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决胜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我们要以更加发展的眼光、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理念抓好抓实人才评价工作,推动人才发展量增质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