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里,普通群众对“人民防空办公室”(简称“人防办”)这个单位相对陌生,日常生活工作中也几乎不会与其打交道,因此被冠上了“冷衙门”的称号。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相对“冷僻”的单位,继去年11月温州人防系统腐败窝案曝光之后,近日河北保定再曝集体腐败窝案,多名原任、现任领导、中层业务骨干和掌握实权的工作人员都深陷窝案之中,闻之令人震惊,再度敲响反腐警钟。
近年来,诸如国土、住建、水利等手握大权、项目资金较多的要害部门成为腐败的“重灾区”,早已令群众瞠目。万万没想到的是,环保、林业、科协、人防等群众眼中的“清水衙门”也趟上了腐败浑水,系列窝案串案频发。对此,有网友戏言:“衙门不分冷与热,腐败皆从贪欲起,只待权力伸伸手,金银油水滚滚来。”事实正如此,只要存在权力与金钱交换的可能,就容易滋生腐败的温床,“冷衙门”同样能成为腐败的“热源体”。
众所周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其实,任何“衙门”的设立与运行,皆有赖于权力的存在。可以说,有“衙门”之地就有权力存在,“冷热衙门”的区分不过是公众对其权力大小的判定罢了。就人防系统的腐败窝案而言,尽管在群众的固有认知里权力不大,却长期从事关系国家重大安全的国防项目,肩负着对人防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设计审查、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重要职责,接触的关系网可谓错综复杂。主要领导及审批负责同志一旦迷失在权力的魅影之中,权力就容易变成捞取个人好处的工具和资本。正如李铁柱,贪欲膨胀之下,只要有利可图、送上好处,就让人防工程涉及的行政审批、质量验收“一路绿灯”,就对商家企业“有求必应”,利用手中权力做起了“各种生意”,俨然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如此,上行下效之中,腐败行径一窝窝、一串串,形成“贪腐链”;权钱来往之间,缺了监管,失了原则,损害了国家和群众的切身利益。
认真审视这些“冷衙门”中的腐败问题,其中一条惯例就是,权力无论大小,皆成为“私器”和“生产工具”,想方设法寻找“寻租”的空间与机会,“捞油水”一经得手就愈发不可收拾,腐败往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由此看来,要破除“冷衙门生意经”,关键在于去除“权力产业化”。所谓鱼有鱼道、虾有虾道,手中有权、心中荡漾。这就得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之笼,健全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完善预防腐败措施,将权力置于制度约束之中、严格监管之下,倒逼官员自觉管权、依规用权,清白为官、干净干事,坚决防止“冷衙门”成为反腐的盲区,让权力绝对没有实施“产业化”的空间。
只有监督全覆盖,才不会有“漏网之鱼”。如此,更要应把诸如人防办这样的“冷衙门”纳入监督巡视的重点,健全监督体系、延伸监管触角,从权力源头上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督,进而对发现问题严肃问责、连根拔起,让党员干部再也不敢、不想、不能利用手中权力乱念“生意经”。(江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