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看习近平如何书写“正定翻身记”

学习大军

发稿时间:2015-02-16 14:1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华北平原中部、太行山东麓,坐落着一座千年古郡。它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它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上世纪70年代初,它以我国北方第一个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不曾想,之后十几年间,它却顶着一顶“高产穷县”的帽子而“闻名天下”。直至1984年6月,它才以一记漂亮的“翻身”站到了全国人民面前。它就是河北正定县。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罕见地在其第二版位置,刊发了一则2100多字的长篇通讯《正定翻身记》。文章肯定正定所作的尝试,赞扬正定经济走出了死胡同,做到了利城富乡:既为城市服务,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务中发展自己。一时间,正定轰动了全国。与正定一齐“走红”的还有那个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他可是“正定翻身记”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982年,29岁的习近平来到正定。当时的正定县是一个有名的“高产穷县”,1981年人均年收入仅148元,每天只有4角钱。虚有“高产”的光环,百姓却不得温饱的现实境况深深刺痛了习近平。“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顾不上任何影响,初来乍到的习近平便主动向上级请求降低正定的粮食征购基数。负担减轻了,正定人民的衣食也渐渐丰足起来。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风守旧、思想闭塞、经营单一、人才匮乏、教育落后等都是正定经济起飞的桎梏。如何才能让正定“破茧成蝶”,习近平当年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听似轻巧,背后却花费了不少“真功夫”。他着眼全局,把正定的发展同全国联系了起来;他谋虑长远,把正定当前发展与远景规划相结合。

  首先,搞活思想。习近平说,一个县如果思想不解放,思路不明,路数不清,精神不振,什么都干不成。确实,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已让正定尝了十几年的苦滋味。习近平到来后,鼓励干群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为此,他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打破了束缚,打破了正定人民思想领域死气沉沉的景象。

  其次,盘活路子。在实践中,习近平总结出了一套依托城市的对策,即: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这个“靠城吃‘城’”的路子,让正定经济逐渐走出了高产县的死胡同。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正定县大力实施改革兴县、工业兴县、科技兴县、人才兴县、文化兴县、旅游兴县,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冲破了“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书写了精彩的“正定翻身记”。

  高产穷县的一盘死棋走活了,习近平仍将目光放得更远。1984年4月,在正定改革如火如荼时,习近平牵头制定了县委工作大纲,要求大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起飞。1985年,立足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县里又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正定经济“三步走”发展目标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依托城市、开发智力、发展经济、致富人民”的发展方针。正定发展从此快马加鞭,华丽变身成为现在的河北强县。

  2015年1月12日,在同全国200多名县委书记们谈心时,习近平说“脑海里不断浮现我当县委书记时的画面,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30多年前,他身为县委书记,带领着一个县,走出了“高产穷县”的困境,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30多年后的今天,他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带领着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圆梦路上,坚守这份“为民”的初心,习近平定会带领我们书写更多的精彩。

  作者:学习大军

  2015年2月9日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