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签约率对内口径为30%,对外口径为87%,这两组大相径庭的数据究竟孰真孰假?57%的学生是否“被签约”?在昨日(25日,下同)广东某职业学院举办的大中专学生实习就业供需见面会上,该校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有关毕业生签约率问题时,前后答案不一,不禁令人怀疑。(5月26日《南方日报》)
面对内外两个签约率数据,其中的“猫腻”到底何在?按照学校的解释,对教育厅上报的数据包括实际签约率和有意向签约率,而对学校内部却以实际签约率作为参考。由此可见,在实际签约率和上报给教育厅的签约率之间存在“注水”,这部分水就是来自于有意向签约率。这部分签约率由于仅仅是实习单位和学生间的口头约定并不是直接的实际签约率,而学校却将此视作签约率上报给教育厅无非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实现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自我满足,但那些受到伤害的将是没有就业的学生,他们没有就业却被贴上就业的标签,十足就是“被就业”一族。
由于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中国迎来有史以来数量最大的一届毕业生699万人。与之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据北京教育部门5月初公布的数据,截至4月19日,北京市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其中专科生签约率最低,仅为16.84%。数据的真实性不仅有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更有助于高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发展趋势,有鉴于此,教育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禁止在招聘中涉及户籍、性别等歧视条款的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落实到高校层面也应该为学生们就业提供便利的条件,积极召开校园招聘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高校进行宣讲,促进学生的就业,而不是在签约率上通过“注水”的手段来实现自我满足。
不难理解的是,高校对签约率进行“注水”化处理必然有着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面对教育厅的就业指标,如果完不成还会有惩罚措施,比如专业的就业率如果连续达不到一定比例甚至就出现停止招生的措施。于是,面对教育厅的压力,高校开始对签约率进行“注水”处理,为的就是看上去很美的面子工程,这是一种来自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压力的迫不得已。因为如果事实就是就难以对上级交代,只能采用“注水”的方式,让上级主管部门觉得这就是真实的签约率,这种欺骗性很强的签约率难道教育厅真的相信吗,这又是另外一个疑问。
同时,“注水”的签约率无非也是为了高校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所职业院校高的就业率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无疑可以解决招生生源困境;再者,高的就业率无疑要划分到每一个专业中,而一个高就业率的专业更是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所以,高校之所以将签约率“注水”无非就是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有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数字;对于高校自身的发展来说,高高的签约率又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但是,一所高校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注水”的签约率,好与坏应该交给社会和学生来决定尤其是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上能够得到企业的任何才是最根本的,那些“注水”的签约率只有企业才最具备发言权,高校培养学生不能仅仅用来看,而是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
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