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都是“剁手族”们疯狂购物的时间。最近这段时间,国外圣诞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浓,赶在圣诞季出国旅游和购物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很多中国游客。他们购买奢侈品时出手大方,甚至会在一些名品街“扫街”。
记得我在布鲁塞尔工作时,曾陪一位国内来的朋友逛街。我们走进一家奢侈品店,这位朋友很快就一掷千金,“气势如虹”地买了很多奢侈品。这架势,让陪在一旁的我印象深刻,陡然感觉在外国导购面前很有面子。朋友自称,她这次来欧洲除了参加活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奢侈品店购物,一件件买齐亲友们开列的购物清单。
我在欧洲待了数年,虽然与祖国相隔万里,但还是能感受到不少同胞对奢侈品的狂热。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我曾经遇到同胞“求助”——因为奢侈品店限购,他们希望有偿借用我的护照,获得继续“血拼”的资格。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办理退税,在欧洲购买奢侈品,在经济上确实比国内划算,这也很能刺激国人的购买欲望。然而,抛开经济因素,不少国人追买奢侈品背后的消费心理,恐怕更值得关注。
值得思考的是,与中国人相比,物质条件更加优越、购物条件更为便捷的欧洲人,为啥对奢侈品普遍缺少这种狂热劲?
事实上,一些欧洲人对于中国人的狂热也很吃惊。布鲁塞尔一名中国问题的研究员,在跟我闲聊时说,他看到许多年轻的中国女孩背着奢侈皮包,感到非常诧异,惊讶于其消费能力和习惯。他说,在比利时,奢侈品消费往往局限于富人或高收入者等少数群体,普通人较少问津,更不会以此当作炫耀的资本或津津乐道的话题——那只会让周围人感觉你品位很低。
同样,在笔者接触的一些欧洲青年中,奢侈品也不是他们的最爱。他们可忙的事情太多了,忙着四处旅游,忙着工作学习,忙着丰富自己,忙着体验生活。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不同的兴趣与追求,乃至独特的创意与想法,往往才是这些朋友交谈的最好话题,才是彰显个性的最好方式,而不是借助一两件由商家生产的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其实,欧洲人对奢侈品不狂热,与欧洲社会所尊崇和实践的财富观,有很大关系。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又与长期教育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在一些文化积淀深厚、贵族传统悠长的欧洲国家,富人大多很低调。公开拜金和炫富,往往被看成没有格调和修养的浅薄粗鲁行为。富人的俭省之举,也常见诸报端,很少出现暴发户或富二代大肆炫富的事件。
可以说,欧洲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注重精神财富的积累。在他们看来,自我价值实现、家庭生活和独特的生命体验等,才是最重要的。在欧洲,不仅不少富豪不吝于将财富用于慈善等公共事业,普通百姓对弱势和贫困群体的救济也很普遍——比如,义工服务在学校、医院、教会和社区都很普及。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财富观和价值观,我在欧洲看到很多悠然自得、简单快乐的人。对他们来说,人生更像是一次世间的旅行和探索,实在没有必要过分为物质所累,为追逐奢侈品烦扰。
在商品社会中,奢侈品行业能够诞生和发展,自然要归因于顾客的消费需求,包括审美需要、区别身份和炫耀财富等。但是,中国人在追捧奢侈品的同时,如果能学习一下欧洲人的态度,也许能少一份狂热,多一份冷静。(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