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另一方面是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医保基金的管理正面临效率难题。近日举行的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上,有官员指出,到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基金结余率畸高不利于保障作用的发挥,医疗保障制度需要转变理念,减少结余,提高报销比例。(12月2日 《经济参考报》)
国际惯例是让医保基金的结余率控制在10%。然而,我们国家医保基金结余率几乎每年都达在30%以上,不能不令人愕然和叹息。医保制度初期,城镇医保还在探索阶段,结余高一点,可以保证医保制度的有序进行,这无可厚非。然而,医保制度设立十多年,现在依然保持那么高的节约率,就值得怀疑了。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块难以消解的心病。有人说,与其让畸高的医保基金余额躺着账号上睡大觉,不如普遍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加大医疗保障力度。这样的确是好建议,而且现在政府也在传递这样的信息。有消息称,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将达到75%左右,门诊统筹也将覆盖所有的地区,相应的支付比例会提高到50%以上。
但是,比看病难看病贵更令人揪心的,是那些特大疾病。诚然,现在的城镇医保基本上实现了“广覆盖”,但它依然是“低保障”,一遇到重大疾病,老百姓还是陷入无法逆转的经济困境。很多患者因为无钱看病,采用极端的方式,吸引公众目光,比如自己动手术、比如自制透析机、比如活埋自己、比如卖身救亲等,这些外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艺术,其实就是他们的无奈抗争。
所以,当医保基金余额畸高,不符合国家惯例时,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来提升大病保险比例?普遍提高报销比例,还是难以解决重大疾病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卫生部门不妨考虑用这结余的7千多亿元医保基金,成立重大疾病救助基金,用于重大疾病的救助。而且,当今后再出现医保基金的结余率高于10%时,医保部门将超出部分转入重大疾病基金的积累池,用于下一年度的重大疾病救助,让每一不幸患上大病的人,多一些存活下来的机会。 (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