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国庆节即将来临,多个版本的“拼假”攻略在网上疯传。东“拼”西“凑”的假期换来连续多日工作,为什么不少人仍乐此不疲?人们热衷“拼假”,究其原因,是为了错峰出游,享受一个高质量的假期。然而,硬性的假期设置,让假期数量与质量之间存在不少尴尬与无奈,合理化的休假安排距离百姓有多远?(9月17日《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拼假攻略”承载的是民众对休假福利的期待,对享受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更是对现有假期安排不合理的无奈抗争。据统计,我国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几乎占到全年的1/3,为何老百姓还是感觉“太少”了?原因在于假期安排不尽合理,比如,今年的节日及纪念日不但没有多休,反而比去年还少了5个正常的双休日。
再加上假日安排时间太短,而民众又都需要长假,以此得到更好的休息。甚至,双休日的“福利”还演变成连续工作的额外“负担”,要饱受节日出游扎堆的痛苦。这种情况下,没有了放松感,也就难怪人们对假期安排的不满,民众自然就不得不挖空心思去拼假,想办法享受属于自己的长假,“拼假攻略”自然而然会走红。
从法理上说,“拼假攻略”是可行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请假攻略”再好,再诱人,也很少有人能够成功。这是因为,用人单位不愿意、不接受。试想,如果大家都这样请假,用人单位怎么办?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大量工作会压到其他同事头上,对其他同事来说也不公平,作为企业,更会因此而直接炒掉员工。
事实上,就连劳动监察部门也认为“拼假攻略”不现实。由此,必然陷入到民众自娱自乐的尴尬。然而,“拼假攻略”背后的种种期待不能被忽视,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不妨通过网络调查、民意抽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民众的意见建议,使决策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形成一个符合国民健康生活需要的假日安排制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以此支持民众休假权。比如法国就有不成文的“假日搭桥”规定,如果法定节日在周四或周二,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周五或周一的工作日同周末连起来休息。只有当“拼假攻略”不再是民众的自娱自乐,民众才会真的感到幸福,全社会的用工文化才能因此而得到重塑。(禹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