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期待莫言走出作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发稿时间:2013-04-04 08:1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第二届中国—澳大利亚文学论坛在北京召开,莫言与2003年诺奖得主库切一同出席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莫言说他的获奖奖金不是从纳税人那里来,在法理上他仍是公民身份,没有义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4月3日《新京报》)

  在权力平等的现代社会里,从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讲,莫言的这番言论其实并没有错。他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权去选择是否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容不得他人说三道四。但是,从一个诺奖作家所具有的名人效应来看,莫言却理应为这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鼓与呼,这既是其公共身份的内在要求,也是其社会责任与担当的外在体现。

  许知远曾说过:“一位真正的作家与知识分子,他的重要职责,既是要把人们朦胧感受到却说不清的东西指出来,又要为这个社会的焦虑去发声与呐喊。”而从这些声音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出一个作家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可以看出这些声音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改变社会的话语力量。

  五四时期的鲁迅、胡适,就是这之中的代表。他们在为自己学术勤勉攻克的时候,仍不忘评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些言论,虽然可能招致了一些不同意见人物的批评、攻击乃至谩骂,但是,这些珍贵的声音,却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新思潮的产生。

  而在浮躁喧嚣的现实语境中,平凡个体的声音既微弱,又容易被遮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习惯于依赖一些公共人物的名人效应来帮忙发声。例如活跃在微博上一心推广免费午餐工程的邓飞、致力于微博打拐的于建嵘,他们都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参与到公共事件中,不但促进了公共问题的解决,也推动了社会的向前进步,这种利用自身价值来为社会服务的做法,理应得到推广。

  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不管是这一奖项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其作品背后隐藏着的强大向心力,都使得他在短时间内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公共人物。甚至,他的一言一行,都引发了民众对他的极大关注。从这一点看,莫言又何不顺应民众需求,多为民众发声,多为社会代言,为改变社会现实而做点实质性的努力,这既是对民众期盼的积极回应,更是一个作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实际体现。

  事实上,写作和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并不矛盾。诚如莫言所言:“写作也是为了发声”,但是,如果在写作之外,莫言能够发出更多理性和建设性的声音,那岂不是和文学作品内外呼应,对改变社会更有力量?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希望莫言为社会发声、担当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不要把莫言当成一个符号去消费,不能给他太大的舆论压力,否则,他只会莫言和我们自己带来双重伤害。(文/张剑)

责任编辑:张晓航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