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恒甫在微博上丢了一枚“炸弹”——“北大院长在梦桃源北大医疗室吃饭时只要看到漂亮服务员就必然下手把她们奸淫。北大教授系主任也不例外。”点一把火就闪人,从此不见踪迹,这可不是“教授”的风格、学者的风范。一言九鼎、敢做敢为可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节。于是,有网友道:邹恒甫,北大喊你回来给个解释!
北大受了如此大的“刺激”,当然坐不住了。8月28日,北京大学新闻中心网站刊发题为《邹恒甫始终不现身,社会该咋办?》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严查真相,给全国人民一个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交代,这是北大在这次事件中所作出的庄严承诺。据校方介绍,目前调查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找不到邹恒甫,希望他尽快现身。北京大学并称,调查结果显示,梦桃源餐厅的全部68位工作人员中,没有任何人反映曾遭受到或者听说有同事曾遭受到“邹恒甫微博”反映的情况。
微博传播的消息鱼龙混杂,有真新闻,亦有假新闻;有的传播大义,有的以谣传谣,无中生有,混淆视听。就目前情况看,邹恒甫微博,此处省略“大义”二字,或者干脆说,漏掉“大义”二字。拿出证据来,用事实说话,对自己的话负责。这才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学者,敢于担当的公民。公众知道,邹恒甫被北大解聘过的,没有证据的言辞很容易让公众想偏了——难道是“以牙还牙”、打击报复?与公(公众的知情权)与私(自己的身誉)都有必要“站出来”,把证据拿出来。
针对“邹恒甫微博”事件,公众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这件事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机制,邹恒甫有义务提供证据以支撑自己的指控;另一方则认为,适合“举证责任倒置”,北大必须“自证清白”。还有人建议,第三方调查,或者干脆北大诉诸法律。就眼下事件进展来讲,北大有积极的行动,而邹恒甫还在玩“隐身”,到底有什么难言之隐?
邹恒甫,有证据,你就“上线”——微博“上线”,证据“上线”,公民责任“上线”,学者风范“上线”。作为一名公众人物,一名事端的挑起者,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除了是自己人身安全受威胁需要“隐身”保护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理由继续保持沉默。沉默有时是金,有时则是心虚。万众期待事件真相,这是对北大、邹恒甫等涉事单位与个人负责,也是对法治社会与网络时代负责。(巢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