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从清明节中追寻文明传承的人文密码

发稿时间:2016-04-03 10: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新莺嘹乱柳烟低,梨花风起踏青时。清明,这个草长莺飞、春光骀荡的日子,一面对应着传统社会农耕文明框架下的二十四节气,另一面则与源自春秋时代晋国名臣介子推功成身退、自放绵山典故的寒食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身兼“节气”与“节日”的清明,就有了相对于其它传统节日更加醇厚的人文意韵,更因其“春天的节日”而格外受青睐。

  不得不承认,我们今天说“清明”,更多是把它当做一个传统节日,而对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似乎有些淡漠了。这当然不无缺憾。尽管如此,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依然散发着农耕文明的淳朴清新。清明节气的三种物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以及“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仍旧在华夏大地上氤氲弥散。其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和“民以食为天”的民本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旧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传统节日的层面上,清明则得到更多的传扬。祭奠祖先、踏青游春等都是清明节理所当然的主题活动。“祭祖扫墓、怀思追远”是传统农耕文明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映射。《论语》引述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参的话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就是将追思祖先提升到醇化民众道德和净化社会风气的高度。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治理框架下,“齐家”层面上追思祖先的“慎终追远”是个人修身的延续,更是现阶段“治国平天下”的落脚点,外化于社会治理层面上则是“民德归厚”。这是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人文润泽。

  统而括之,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时代,现代社会则是信息文明时代。鉴于经济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巨大变化,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中调适、融合、发展,如何用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密码”打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经脉”,显然是对现代公共治理能力的考验和鞭策。我们知道,中华传统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断裂的文明形态,这就足以证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可以穿越不同社会形态的“密码”。这个密码无疑就是内敛于个人、外化于社会的“人文精神”。不论是由个人(格物、致知、修身)经家庭(齐家)到达社会(治国、平天下)的成长路径,还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所体现出来的浓郁的人文情怀,都或隐或现地指向那把传承中华文明的“钥匙”。

  身兼“节气”和“节日”的清明,本身即蕴藏着传承文明的“人文密码”。清明节气物候中的自然观念与农谚中的民本思想,清明节日文化中的“追思怀远”“踏青游春”,无疑是连缀古今的文化密码。今天的清明节,我们倡导绿色出游、绿色祭扫、文明祭扫,利用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文钥匙”,借鉴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互联网+传统节日”,致力于传统节日文化绽放新生机,无疑是对现代社会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益探索。(凌国华)

责任编辑:王凤标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返回首页>>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微信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扫描二维码进入

"畅想星声"全国大学生

网络歌唱大赛

x